愛、罪疚與修複

第十一章

字體:16+-

藝術作品中反映的嬰兒焦慮情境

(1929)

我第一個主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心理學素材,隱含在拉威爾(Ravel)的一出歌劇當中,這出戲目前正在維也納重新上演。關於戲劇內容的說明,我幾乎逐字引用艾德瓦·賈柯伯(Eduard Jakob)刊載於《柏林日報》(Berliner Tageblatt)的劇評。

一個六歲孩子坐著,麵前擺著他的家庭作業,但他絲毫沒有動筆。他啃著筆杆,顯露出懶惰的最終階段——從無聊(ennui)變成煩悶(cafard)。“不想做這些愚蠢的功課啦,”他用女高音的甜美嗓音大叫,“想要去公園散步!我最想做的是吃掉全世界所有的蛋糕,演雙簧巴,或者是拔光鸚鵡身上的羽毛!我想罵每一個人!最重要的,我想把媽媽丟進角落裏去!”門開了。舞台上每一件道具都顯得非常大——為了強調這孩子的渺小——因此關於他母親,我們所能看見的隻有一條裙子、一件圍裙和一隻手而已。一根手指伸了出來,一個充滿柔情的聲音問這孩子究竟寫完功課沒有。他造反似的在椅子上動來動去,向他媽媽吐了吐舌頭。她走開,我們隻能聽到裙子沙沙作響,以及她說的一句話:“你會吃到很幹很幹的麵包,茶也不會加糖!”孩子勃然大怒,他跳上跳下,打鼓似的撞擊著地板,又將桌上的茶壺和杯子掃到地板上,裂成數千個碎片。他爬到窗邊的位置上,把籠子打開,試圖用他的筆去戳裏頭的鬆鼠,鬆鼠從打開的窗戶逃走。小孩從窗戶跳下來,抓住貓咪。他大吼,揮舞著火鉗,非常生氣地撩撥著開放式壁爐裏燃燒的火焰,手腳並用地將水壺丟進房間裏。一團混雜著灰燼與蒸汽的煙霧竄了出來。他像使劍一樣揮舞著火鉗,開始把壁紙撕破。接著他把老爺鍾的鍾箱打開,拔出銅製鍾擺,又把墨水潑得整張桌子都是,習作簿和其他書本飛過空中。他喝彩:“好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