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中文大師寫作課:跟著中文大師學寫幽默感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字體:16+-

沈從文

探索思考

童年往事是中學生寫作中最常見的題材,且大多以“趣”為核心,自然少不了運用“逗趣”技巧。沈從文先生的這篇追憶童年的散文中就有不少幽默逗趣的筆法,閱讀時不妨留意文中那些與你的生活較為貼近的素材,看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閱讀批注

我能正確記憶到我小時的一切,大約在兩歲左右。我從小到四歲左右,始終健全肥壯如一隻小豚。四歲時母親一麵告給我認方字,外祖母一麵便給我糖吃,到認完六百生字時,腹中生了蛔蟲,弄得黃瘦異常,隻得每天用草藥蒸雞肝當飯。1那時節我就已跟隨了兩個姐姐,到一個女先生處上學。那人既是我的親戚,我年齡又那麽小,過那邊去念書,坐在書桌邊讀書的時節較少,坐在她膝上玩的時間或者較多。2

1 製造轉折

表現幽默感最常見的方法之一就是製造“突然的轉折”,使結果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而製造這類轉折的必備條件就是將兩個不相關的事件A和B聯係起來,讀者原本期待著事件A的發展結果,但看到的卻是事件B的,這樣的意外就能產生一定的幽默效果。認字和吃糖本是不相關的兩件事,作者在此處將其聯係到一起,讀者原本期待著“認完六百生字時”,“我”是否在知識上有了驚人的進步,沒想到看到的結果卻是“腹中生了蛔蟲”,吃糖太多吃壞了肚子。讀者的期待雖然落了空,但吃糖導致營養不良又確實合乎常理,因此能會心一笑而不覺荒謬。

2 製造轉折

讀者和“我”家人的想法或許差不多,認為孩子早早地接受教育,加上老師又是親戚,少不了照應和指導,必能“贏在起跑線上”。結果卻是,正因為“年齡小”和“老師是親戚”,反倒無心向學了。此處和上一條對於幽默感的運用都有輕微揶揄的成分,即對兒時所受的家庭教育有一絲極為溫和、善意的嘲諷,這種嘲諷中包含的情感是親切與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