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中文大師寫作課:跟著中文大師學寫幽默感

兒戲

字體:16+-

豐子愷

探索思考

“兒戲”這個詞本意指小孩子之間的交際,包括玩耍和吵鬧糾紛,引申為隨意草率、未經慎重考慮的事。作者將這兩層含義均納入本文,來表達他對某些事的看法。

閱讀批注

樓下忽然起了一片孩子們暴動的聲音。他們的娘高聲喊著:“兩隻雄雞又在鬥了,爸爸快來勸解!”我不及放下手中的報紙,連忙跑下樓來。1

1 伏筆

“報紙”這一細節信息是為後文埋下的伏筆,對報紙上的新聞展開聯想和議論,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目的。

原來是兩個男孩在打架:六歲的元草要奪九歲的華瞻的木片頭,華瞻不給,元草哭著用手打他的頭;華瞻也哭著,雙手擎起木片頭,用腳踢元草的腿。

我放下報紙,把身體插入兩孩子的中間,用兩臂分別抱住了兩孩子,對他們說:“不許打!為的啥事體?大家講!”元草竭力想擺脫我的手臂而向對方進攻,一麵帶哭帶嚷地說:“他不肯給我木片頭!他不肯給我木片頭!”似乎這就是他打人的正當理由。華瞻究竟比他大了三歲,最初靜伏在我的臂彎裏,表示不抵抗而聽我調解,後來吃著口聲辯:“這些木片頭原是我的!他要奪,我不給,他就打我!”元草用哭聲接著說:“他踢我!”華瞻改用直接交涉,對著他說:“你先打!”2在旁作壁上觀的寶姊姊發表意見:“輕句還重句,先打嘸道理!”

2 神態、動作描寫

作者從語言、神態、動作等方麵入手,記錄下自己所觀察到的兩個孩子“鬧矛盾”的過程,沒有任何附帶作者情感色彩的修飾詞,盡量客觀地還原他們爭執的細節,讓讀者自行判斷對錯。由於記述得客觀詳細,讀者發現,這場爭執中誰都有理,也都無理,矛盾的起因也是幼稚可笑的。

背後另一個又發表一種輿論:“君子開口,小人動手!”我未及下評判,元草已猛力退出我的手臂,突然向對方襲擊。他們的娘看我排解無效,趕過來將元草擒去,抱在懷裏,用甘言騙住他。我也把華瞻抱在懷裏,用話撫慰他。兩孩子分別占據了兩親的懷裏,暴動方始告終。這時候,“五香——豆腐幹”的叫聲在後門外親切地響著,把臉上掛著眼淚的兩孩子一齊從我們的懷裏叫了出去。3我拿了報紙重回樓上去的時候,已聽到他們複交後的笑談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