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中文大師寫作課:跟著中文大師學寫議論文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字體:16+-

季羨林

探索思考

大學是什麽?它是知識和思想的集聚地,是人人夢寐以求的精神殿堂,是儒家著作《大學》中闡發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季羨林老先生不惜花費九年時間在大學潛心研學,他以散文式的文筆、議論文式的嚴謹告訴我們:“上一次大學”是多麽必要而珍貴!

閱讀批注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多少年來我曾反複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曾一度得到兩個截然相反的答案:

一個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學,“知識越多越反動”,我實在心有餘悸。

一個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還要學現在學的這一套。

後一個想法最終占了上風,一直到現在。1

1 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關於“要不要上大學”的假命題,作者曾經被兩個答案左右。但最後,他用“仍然”“偏偏”等字眼明確了自己的態度,毫不含糊地提出了論點:大學還要上,知識還要學,而且還要“學現在學的這一套”。在寫議論文時,關於論點的提出,一定要非常鮮明,切忌含混不清,模棱兩可。

我為什麽還要上大學而又偏偏要學現在這一套呢?沒有什麽堂皇的理由。我隻不過覺得,我走過的這一條道路,對己,對人,都還有點好處而已。我搞的這一套東西,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像天書,似乎無補於國計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進國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經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這一套冷僻的東西與先進的科學技術之間,真似乎有某種聯係。其中消息耐人尋味。

我們不是提出了弘揚祖國優秀文化,發揚愛國主義嗎?這一套天書確實能同這兩句口號掛上鉤。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日本梵文研究的泰鬥中村元博士在給我的散文集日譯本《中國知識人の精神史》寫的序中說到,中國的南亞研究原來是相當落後的。可是近幾年來,突然出現了一批中年專家,寫出了一些水平較高的作品,讓日本學者有“攻其不備”之感。這是幾句非常有意思的話。實際上,中國梵學學者同日本同行們的關係是十分友好的。我們一沒有“攻”,二沒有爭,隻是坐在冷板凳上辛苦耕耘。有了一點成績,日本學者看在眼裏,想在心裏,覺得過去對中國南亞研究的評價過時了。我覺得,這裏麵既包含著“弘揚”,也包含著“發揚”。怎麽能說,我們這一套無補於國計民生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