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公元188年,黄巾之乱后的第四年。
这年三月,一件特重要的事发生了。
灵帝看着爆得遍地弹坑的天下,正一筹莫展呢,一个人忽然蹦出来,给他提了一条建议。
这可是条极重要的建议,在大汉朝的灭亡之路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提建议的这个人,是太常刘焉。这条建议,就是非常非常著名的——改刺史为州牧。
刘焉跑到灵帝面前说:陛下您看,现在天下哪儿都叛乱,原因就是各州刺史权太轻、太不给力了。把刺史改成州牧,这样才能控制得住。应该选名声又好、您又信任的官员,到各地当州牧去……
灵帝一听,这主意不错,真能给朕减负啊!现在各地疯了一样地造反,朕早就有心无力啦,让这些州牧来跟朕一起扛天下,好歹能解燃眉之急!
于是,灵帝准了刘焉的奏,改刺史为州牧。马上开始实行!
前面我们说了刺史的官职,那么州牧,又是什么官呢?
简单地说,州牧就是州长,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它跟刺史有很大不同。刺史是监察官,只管官吏,不管行政,更不管军事。但州牧是各州的一把手,行政、军事、监察,啥都可以管,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再加军区总司令,军政完全一体!本来,大汉朝是郡国制,没有州一级行政区,现在,州牧却成了郡太守的顶头上司,妥妥的封疆大吏。
灵帝的本意是想让地方力量更强,好自行对付叛乱,他也省点儿心。现在一有事就得中央想办法,他早就心力交瘁、青年早衰了,而且从目前趋势看,就算他有三头六臂,也摆弄不过来。话说灵帝这辈子,也实在够惊悚、够折磨的,当个乱世皇帝,真是逃不掉的凄惨悲摧啊。
改刺史为州牧,就像把天下分成了十几块大蛋糕,每个州牧分一块;又像把公家的地搞了承包,都分包给州牧,你们自己招兵,自己讨贼,自己搞钱,自负盈亏。不要啥都让朕来管,都来跟朕要……但不知灵帝想到没有,这会引发什么后果?或者他想到了,但已经顾不得,解决燃眉之急才最重要。
的确,改刺史为州牧,极有效地加强了地方力量,可以更得力地镇压叛乱,但同时,也为天下制造出了一批顶级土皇帝和大军阀,一伙最高级别的次生贼!
真是“以贼养贼”,皇帝还成了最有效的催化剂。
提建议的刘焉,是西汉鲁恭王之后,现任太常。他是宗亲,又有学问,做过各级地方官和京官。刘焉给灵帝提这条建议,当然是有心思的。他早就不热爱大汉朝了,早已打算好,去当个封疆大吏,现在天下太乱,至少先给自己找个踏实的地方。
刘焉暗暗看中了交趾,想求个交州牧,天高地远,自己正好做土皇帝。交趾那地方物产丰富,宝贝也多,先享受享受去。
刘焉正打算去跟皇帝求交州,有个人来找他了。这人是侍中董扶。董扶是益州广汉人,很有学问,特懂谶纬,就是占卜和预言术。
董扶神神秘秘地来找刘焉。刘焉的心思,董扶已经看穿了,而且,他还挺看好刘焉。董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为什么不跟着刘焉一块儿去享受,却要留在京都跟皇帝担惊受怕呢?
于是,董扶压低了声音,诡秘地说:明公,您如果想做点儿什么,为什么要去交趾?从我望气的结果来看,益州正有天子气啊……
刘焉一机灵,阴恻恻地与董扶对视,也低声说:“董侍中说的……是真的?”
董扶一笑:“千真万确。”
董扶善于占卜望气是出了名的,刘焉被说动了,捻着胡子,带着几分得意的笑容说:“好,那就……求益州。”
这一问一答里,双方的不轨之心,也心照不宣地完成了交换。
于是,刘焉听了董扶的劝,向灵帝求益州牧。董扶和另一位太仓令赵韪,都申请辞官,跟着刘焉走了。这个赵韪和董扶一样,也是益州人,两人都借着刘焉去当土皇帝这事,回了家乡。其实,他俩的做法,应该说很不厚道,明摆着不再孝忠皇帝,却把刘焉当主公了。灵帝看在眼里,但真没心思追究了。
刘焉分走了第一块大蛋糕,承包了益州,成为割据第一人。益州有12个郡118个县,总人口724万,无论面积和人口,都排天下第一。从此以后,这天下第一大州益州,就开始姓刘焉的刘,而不是刘宏的刘了。
接着,灵帝任命第二位州牧,送出了第二块大蛋糕。
这块蛋糕是豫州。好鲜美的一块!豫州虽然面积小,只有6个郡,但总人口有718万,是东汉排名第二的人口大州,人口密度极大。那时候的“人口密度”,就是“发达不发达”的直接标志。汝南、颍川、陈国、沛国这几个百万级人口大郡,都在豫州。曹操、袁绍、荀彧等,他们的老家也都在豫州,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豫州这块大蛋糕,灵帝送给了太仆黄琬。黄琬出身江夏黄氏,连续三代都是大汉朝的名臣。记得“香九龄,能温席”吗?这里的小娃黄香,就是黄琬的曾祖父。
灵帝信黄琬的人品,把最好的一块分给了他。这回,确实信对了。黄琬跟刘焉不一样,他对大汉朝还是很忠心的。黄琬领下豫州牧,有了军政大权,却没生半点异心。到任后,立即率领军队扫清了豫州境内的各路强盗,让全州都安定了,后因政绩特别突出,名声传遍了天下。灵帝很满意,给黄琬封了关内侯。
好,益州包给了刘焉,豫州包给了黄琬,紧跟着,灵帝就放出了第三块蛋糕——幽州。
现在的幽州,正是灵帝的心病!张纯、张举俩疯子,还有乌桓人,正在幽州造反呢!所以,这位幽州牧,任务可艰巨了,第一件,就是先扫平这十几万的反贼!
这块难啃的大蛋糕,灵帝给了宗正刘虞。
这可是位极靓的人物,是乱世里非常难得的真心大好人。要论三国里谁最能担起“贤”这个字,毫无疑问就是刘虞了。
你说刘备“贤”,不,他贤不过刘虞。比如,公孙瓒一直不听刘虞这顶头上司的话,做得很过分,刘虞决心去讨伐他,还跟士兵们交代,“只杀公孙瓒一个,不许牵累别人”;最后性命难保的时候,他还跟手下说,“要爱惜百姓的房屋,不许焚烧”,老百姓的几间茅屋,在刘虞眼里,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没错,要论“贤”,刘虞排三国第一,该是没啥可争议的。
灵帝把幽州交给刘虞,也是因为他这“贤名”,还有他在异族人中的威望。
刘虞也是正经的宗亲,光武帝刘秀的儿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早在黄巾之乱前,他就担任过幽州刺史,因为他的“贤”,他的德政,乌桓、鲜卑、夫余这些异族都特别服他,全都听刘虞的话,每年乖乖地到朝廷纳贡,再不干抢劫的勾当,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日子。没有兵乱和血腥,边境上竟是一片平安和美,场景简直太神奇!
灵帝十分信任刘虞,把最头疼的幽州交给了他。确实,如果刘虞都不可靠,那天下真没人可指望了。相比来说,刘焉对大汉是“已无爱”;黄琬是“还很爱”;刘虞是“死也爱”!
从后面的事来看,这次灵帝确实又信对了。刘虞不但神奇地摆平了叛乱,而且又打造出了一个平安和美、欣欣向荣的幽州!
关于刘虞如何神奇地平定叛乱,还有他那个前世的死冤家公孙瓒,后面还会详细说。
那么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灵帝第一次送出的这三块大蛋糕,或者说“第一次分包”的效果,必须说,效果相当不错!
刘焉到了益州,也干了一系列平叛安民的事。益州已经是他的地盘,这是为了自己拼啊!比从前给皇帝办差主动多了!黄琬平了豫州,刘虞定了幽州,分包之后,生产力大大提高。
那么,这个“改刺史为州牧”,就是正确的了?
当然不是。虽然短期效果不错,但它直接导致了割据成为合法,只能救一时的火,引发的却是更深更久的灾。至少有两条后果,我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第一,搞了分包之后,朝廷对地方完全失去控制,反与不反,只在这个州牧的一念之间。最后的意思就是:看这人的人品如何!人品这东西,难道不是天下最不可捉摸、最不可信赖的?他是好人?他是坏人?根本是在碰运气啊!还不如求神拜佛有盼头呢。
我们不能说,因为灵帝用了黄琬、刘虞俩好人,眼看成功了,他这政策就必是好的。如果黄琬和刘虞人品不好呢?朝廷还有什么招儿?当然,灵帝也非常无奈,搞分包会失控,不搞分包也会失控,就是失控的时间和方式不一样而已。
第二,“改刺史为州牧”以后,没改的刺史也会把自己当州牧。虽然,这回只是试点,改了三个,但没改的那些,还有后来被任命的“刺史”,都已经把自己当“州牧”了。
比如后来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他单骑入宜城,跟蒯家兄弟还有蔡瑁商量怎么搞定荆州的时候,可是妥妥地把自己当作封疆大吏、一方之主了,而不是什么监察官。所以,刺史原来“只管监察”的惯例,被大家彻底摒弃了,虽然还叫“刺史”,但实际上成了“州牧”,想招兵就招兵,想囤粮就囤粮,想打仗就打仗。这些招来的兵,也不再是国家的,全成了刺史的私兵。
“改刺史为州牧”,让天下彻底乱成了一团。各自拥兵的刺史,各自拥兵的太守,各自拥兵的豪强,各自拥兵的流氓。放眼看去,满世界除了叛乱砸出的累累弹坑,就是大大小小、一股又一股的割据武装。
分崩离析的状态终于形成,官与匪,越来越不分彼此。只等着中央一乱,大家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咋干就咋干了!
不过,饱受了摧残的灵帝,还是没有放弃。就是垂死,他也要挣扎!
灵帝很快又干了一件大事。刺史都能自己招兵,那么朕也要招!
于是,他就筹划起了真正属于他、而不是属于国家的一支军队——西园八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