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公元189年九月初一,董卓命令公卿百官齐集崇德殿。
崇德殿是哪儿?洛阳南宫的正殿。咱们本书第一个故事里,汉和帝小刘肇登基的那地方,那是——公元88年,已经整整过去100年了!
10 0年前,刘肇在这里登极,开启了东汉外戚和宦官的魔性循环;100年后,刘协又在这里上位,映射了大汉朝的最后“荣光”……
天道轮回,崇德殿见证了多少兴衰和血泪!
14岁的刘辩颤颤地缩在皇座上,一句句地听司空董卓给自己宣判:“皇帝在服丧期间,没有孝子之心,更没有人君的威仪,现在,把皇帝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
太傅袁隗走上前,亲手解下刘辩的玺绶,向陈留王刘协呈上。然后,又扶弘农王下殿,请陈留王登位。
小娃娃刘协听话地坐上皇座,不哭不笑不闹腾。瞧着昨天自己还朝他跪拜的哥哥,现在却跪在阶下,哭哭啼啼地给自己磕头,刘协很怕,也很想哭,但他知道不行。他还记得,哥哥就是因为太爱哭,又不会说话,才惹来董司空嫌弃的。
刘协配合得相当好!
从现在开始,“配合”这俩字就种进了他的血液里。这辈子,排成队的大佬跟他进行过“配合”,刘协“配合”的功夫也终于炼到了炉火纯青,直到最后汉魏禅代,跟曹丕一起,为我们演出了史无前例的完美双簧啊!
好,刘协很省心,董卓也满意。现在搞掉了刘辩,接着就是何太后。
董卓又宣判:“太后逼迫自己的公婆,以至董太后忧死,作为儿媳,违背了人伦大礼,所以,把太后迁到永安宫居住。”就是打入冷宫。
其实,现在的何太后,还有什么可在乎的?她的心比那冷宫还冷!几天内,两个哥哥都死了,儿子被废,眼看小命也不保了,自己呢?还能有什么好下场?何家完了!想当初风光的时候,其实哪用“想当初”,就是七天前,七天前何家还权倾朝野,富贵在人尖上啊!
所以说:一日为恶,闻于天下。不要以为你风光得势,做下的恶事就会真的被雪藏。罪孽虽能被权势掩盖,但善恶早就自在人心。一旦失势,一旦压不住,必然排山倒海。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几个月前,弄死婆婆的时候有多得意,几个月后,族灭人亡的时候,就有多凄惨,甚至是更加。
暴发户何家,来的时候犹如烟花爆裂,爆得炫目惊人;现在去了,也像爆竹飞炸,好不热闹喧腾,然后,灰飞烟灭。
何太后哭干了眼泪。其实,她自己比谁都清楚,以后恐怕连哭的机会都没有了。
果然,九月初三,董卓命令刘辩的郎中令李儒,鸩杀何太后。然后,又杀了何太后的亲妈舞阳君,把尸体随便扔进了花园。至此,何家没剩下一个活口。那个小女儿,就是张让的儿媳妇,在“杀尽宦官”的大势下,想必也落不了好下场。
屠户何家消失了,只剩一个被监视的弘农王刘辩,董卓先收藏着,没准什么时候拿来一用,如果实在没用了,就随手一撕。
于是,董卓妥妥地立威成功,现在整个天下,就看他一个人玩了。
朝堂太好玩,真像过家家
摆弄国家大政,对董卓来说,还真是新鲜有趣。
董卓是很有原则的。他就认,有这三条,天下没什么摆不平。第一,咱家有兵;第二,咱家能族人;第三,咱家有吕布,连暗算都不怕。剩下的都去他的吧!
于是,他就轻松愉快地治理起国家来,这辈子头回玩这种游戏,别说,还真好玩。
那怎么玩呢?第一件,老董我要干好事!干天下第一的大好事!
董卓就问董秘还有朝里的大臣们。董卓是有一些董秘的,不过都是小人物,在史上没留下记载。现在,董卓一掌权,连朝里的大臣都可以充当董秘了。但他们无疑是伪董秘,九成是想利用或者干掉董卓的。
董卓就问:啥是天下第一大好事啊?
伪董秘们说:天下第一大好事,就是灭宦官!不过,这事儿袁绍已经干了。
董卓怒:那你们还扯个啥?不想活啦!
伪董秘们赶忙说:还有一件大好事,专等着明公您呢,一定能名垂千古!
董卓眼睛亮了:啥事?快说!
伪董秘们:给党人平反,这个比灭宦官一点儿不差呀!
董卓转着眼珠:真是天下第一大好事?
伪董秘们:是啊!您就放心干吧!
于是,董卓真的干了。率领三公上书,重审陈蕃、窦武和党人案,给他们都平反。又恢复他们的爵位,又派人去他们的祠堂悼念,还下令任用他们的子孙当官。
可叹啊,多少正义之士叩头泣血地为党人平反,甚至搭上了性命都没能实现,到董卓这儿,简单得真就像过家家!看来,这个“咱家有兵,咱家能族人”虽然野蛮,但绝对高效呀。
刘协玩儿一样就当了皇帝,党人玩儿一样就平反了!东汉血腥的党锢之祸,最后的终结者,居然是董卓!
干了这件大好事,董卓自觉脸上冒了金光,还跟宾客们说:“你们瞧瞧,咱家这相貌,是不是天下最尊最贵的!”自觉是大汉朝头号吉祥物了。
宾客跟伪董秘们,都忙不迭地点头:是是是……董公真是天下第一大贵人!
干完了这件“第一大好事”,董卓更起劲了,还有啥好事?咱家接着干。
这时,凑到董卓跟前的伪董秘们,其中有两位,一个是侍中周毖,一个是城门校尉伍琼,这两位都是名士,也是袁绍的朋友。
这俩装成董秘的贴心样儿,跟董卓说:“明公想进一步得天下人心,必得重用有声望的名士啊!”其实,有声望的名士大多都是世族,重用这些名士,正是袁绍这些世族大家的需要。
董卓又转转眼珠,心想,有理。现在世族确实牛,想坐稳位子,他们的支持绝对有用!何进不就招了一帮这样的人嘛!
于是,董卓一挥手,去给咱家招名士去!那个谁,何顒、郑泰,你俩在名士里混得不错,你俩去招!
何颙、郑泰,我们已经比较熟了,都是袁绍一伙的。袁大公子真是无处不在啊!
何颙、郑泰招来了谁呢?
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全都既有德行又有才学。而且,这个名单,几乎是打了水印的,一个金光闪闪的名字,就在名单的背后若隐若现,它就是颍川。荀爽、陈纪、韩融,全来自颍川。颍川荀氏、颍川陈氏、颍川韩氏。
我们说过,三国最顶尖的两个世族,一个是汝南袁氏,一个是弘农杨氏,再往后数,第三名和第四名。恐怕就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了。荀氏和陈氏,都是在汉末三国时走向鼎盛的,相对于老牌的袁家和杨家,他们该算新生代,正蓬勃兴起呢。荀家最出名的,是倾倒了不知多少后人的荀彧;陈家呢,最牛的是给曹丕搞了九品中正、当了魏国首席宰辅的陈群。当然,他们家族里的炫靓角色实在太多,绝非只有这二位。关于荀家和陈家的名人故事,我们后面还会细说。
总之,何颙、郑泰报上的这份名单,含金量极高,荀爽和陈纪,都是顶尖的颍川俊才,韩融也是他们那个圈里的。只有申屠蟠是陈留人,但也名声极好,学问倍儿棒。这几位大才,除了申屠蟠真坚决,够有胆儿,没听董卓的征召,剩下的三位,在接到调令后就赶紧上路了。关键董卓放话“能族人”啊!大家还是识实务点儿吧。
于是,非常传奇的故事就发生了。
这几位里,名声最响的是荀爽,号称“荀氏八龙”之一,董卓听伪董秘们一夸,哦,既然荀爽这么牛,就得让他当大官啊!这才显得我老董有眼光、有见识嘛!可是,荀爽现在是布衣,也不能一上来就给他个三公呀!不过没关系,董卓有创意,既然蔡邕三天内能连升N级,荀爽当然也不在话下!
董卓先任命荀爽当平原相,让荀爽出发上任,结果荀爽刚走到宛陵,还没到任呢,朝廷第二道任命就来了,提拔荀爽为光禄勋,到朝廷任职。荀爽赶忙又改道洛阳。等当上光禄勋,只干了三天,连衙门在哪儿还没记清呢,第三道任命又下达了,拜荀爽为司空!当上三公,成了宰相!
荀爽打从家乡出来,到干上总理级别,前后一共93天。而且,这93天,还主要是耽误在路上的。如果他住在洛阳,那从白丁到三公,肯定10天都超不过!这是不是史上最快的逆袭?有老董在,真是没啥事不能想象!太有创造力啦!
荀爽当了三公,董卓倒比他还美,脸上更金光四射了。好啊!还有什么人才推荐?咱家一并办了!
伪董秘周毖和伍琼一看,董卓这货真好哄啊!立刻目光闪烁地又凑上来了,一边称颂老董的“美德”,一边接着推荐。当然,全是他们看着顺眼,跟他们一伙的,我们观摩一下名单:
韩馥:冀州牧;
刘岱:兖州刺史;
孔伷:豫州刺史;
张邈:陈留太守;
张咨:南阳太守。
熟悉三国的朋友看到这个名单,有没觉得挺眼熟?这根本是后来天下英雄讨董卓的联军阵容嘛!除了一个张咨被孙坚给杀了,剩下的都是讨董干将!原来,周毖和伍琼这俩伪董秘,给老董推荐的“人才”,都是“反董联盟”里的!他俩哪还是董秘,连“伪”的都不能算,该叫“董害”才对!
后来,董卓也回过了味,发觉自己被这俩给耍了,于是等到袁绍带领联盟一反,他立马把两人都给杀了。周毖和伍琼,实在该算打入敌人内部、与凶残的敌人周旋、把敌人玩得团团转、最终为光荣的讨董正义事业牺牲的“革命先驱”了。
当然,现在两位先驱还活得好好的,继续当他们的“董害”,继续艰苦卓绝的地下工作。
史书说,董卓听了周毖和伍琼的,任用名士俊才,他自己的亲信都不担任要职,只是当中郎将、校尉这样的武职,都不掌大权。貌似老董还挺贤明似的!
其实原因是,在董卓看来,任用这些官员根本就不重要!不过是老董我让你们过过当官的游戏罢了,让你当当三公,让他当当刺史,多好玩!官不就是个名嘛,咱家今天能让你当,明天就能不让你当,这些官职,有个啥用!
最关键的是军队!所以咱家的亲信,才不去当那些没用的官呢!他们得去带兵,咱家有了兵,想让谁当官就让谁当官,想族谁就族谁!所以,董卓并不重视这些官职,真快把任命朝廷大员玩成经营类游戏了。
很快,董卓就凌驾于百官之上,当了相国。这时是189年十一月。刘协还特许他“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说说这几个词。
赞拜不名: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事奏请皇上,都由赞礼官先报出这个官的官称和姓名,好让皇上知道是谁。比如,董卓当司空,他上朝奏事,赞礼官就会报“司空董卓奏上”。赞拜不名,就是只报官职,不说名字了。现在,董卓上朝,赞礼官就会报“相国奏上”。是为了表示皇帝对这个官员极度尊重。皇帝的潜台词是:您真是老了不起了!
入朝不趋:古代官员见皇帝,规矩有很多,走路不能是正常姿态,更不能大摇大摆,必须小步急趋,就是把身子弯成大虾状,一溜小跑,速度要偏快,但也不能太快。姿势、速度必须拿捏精准,一个不达标,罪名可非同小可:大不敬!入朝不趋,就是上朝不用装大虾一溜小跑了,像个人样儿地走路就行。在一群虾样儿的大臣里,他董相国可以时刻腆个大肚子。皇帝的潜台词是:怎敢让您老这么麻烦呀!
剑履上殿:古代朝会,官员们上殿时,必须脱鞋,有的朝代甚至连袜子都得脱,见个皇帝,先装大虾,然后还得光脚。像随身的兵器,刀剑什么的,更是不可能带了,必须放在殿外。剑履上殿,就是入朝上殿时,可以带剑,也可以不脱鞋。皇帝的潜台词是:最信任的就是您啦!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真是权臣的顶配!虽然刘邦曾赏过萧何,但历史上大多没这么美好。基本上是傀儡皇帝讨好大权臣用的,比如梁冀、董卓、曹操,都享受了这套豪华待遇。
现在,大汉朝真是董相国的天下了。玩儿朝廷,玩儿官员,董相国还觉得不过瘾,那就接着玩儿!想咋耍就咋耍,想咋祸害就咋祸害。只要咱家有兵,你们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