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記

序言

字體:16+-

2021年,是 “短史記”欄目的第八個年頭。

互聯網是個流動性極高的行當。一個小欄目能做如此之久,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異數。

網絡曆史編輯的日常之一,是判斷各類文章的可信度,亦即辨別真偽。這也是“短史記”欄目創設的主因。中文知識界流傳著不少與史實存在頗多差距的“曆史常識”。這些“偽常識”,或來自傳播過程中的信息變異,或始於好事者的刻意編造,或基於對不可靠史料的輕信,或引自獵奇類作品,或緣於缺乏史料依據的“我願意相信”。

長期而頻繁地與這些偽常識打交道,促使我們決定做一個“揭破偽曆史之短”的欄目。於是,就有了“短史記”。我們相信,唯有真實的曆史才能給人以有益的啟發,唯有去偽存真才能鑒往知來。

去偽存真是件難事,畢竟史料浩瀚難以遍覽。但多少也還有一些較為基礎的路徑可循。短史記欄目運營至今的經驗,大體可以總結為三條:

1.回歸常識,是窺破謊言的核心訣竅。

2.區分“事實陳述”與“觀點表達”,是對史料進行脫水的核心手段。

3.解讀史料時保持克製,是考據史實的必要心態。

回歸常識

前輩史家呂思勉先生對此有一段很精辟的闡釋。他說:

研究曆史,有一件最緊要的事情,便是根據現代的事情,去推想古代事實的真相(根據曆史上較為明白、近情的事情,去推想糊塗、荒誕的事情的真相)。這麽一來,自然見得社會上古今的現象,其中都有一個共通之點。得了這種原則公例,就好拿來應用,拿來應付現在的事情了。所謂“臧往以知來”。曆史的用處,就在這裏。倘使承認了曆史上有一種異乎尋常的人物,譬如後世隻有操、莽,在古代,卻有禪讓的堯、舜……那就人的性質,無從捉摸;曆史上的事實,再無公例可求;曆史可以不必研究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