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記

“三綱五常”沒有後半句

字體:16+-

說一說“三綱五常”。

原因是最近頻繁見到一種“正本清源”的論調,說什麽國人習以為常的三綱五常,也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其實都是閹割版。它們還有後半句:

三綱五常由西漢董仲舒首提,記於他的名著《春秋繁露》中,作為封建糟粕已經被批判了上百年了。實際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都是斷章取義,每一句話都有它的後半句——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不唯如此,董仲舒還說了一綱,實際是四綱。這一綱是: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

董仲舒如果活著,一定會被這種“辟謠”氣到吐血。他是寫了《春秋繁露》,也確實在書中提出了“三綱”這個概念。但,將《春秋繁露》翻上一千遍,翻上一萬遍,也絕不可能找到所謂的“三綱後半句”,更不可能找到所謂的“第四綱”。

而且,董仲舒根本就不讚成什麽“君不正,臣投他國”“父不慈,子奔他鄉”“夫不正,妻可改嫁”。《春秋繁露》對“三綱”的基本表述,是臣從屬於君、子從屬於父、妻從屬於夫,前者必須“兼功於”

後者。這才是董仲舒的真實主張。

在董仲舒之前,韓非子也談過“三綱”這個話題。他主張“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認為做到了這三條,天下就會大治,否則就會大亂。

反對韓非子主張的,是孔孟。孔子的主張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的主張更激進,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不過,韓非子和孔孟,都沒有造出“三綱”這個概念。“三綱”一詞的發明權,仍屬於董仲舒。董仲舒的那套東西,是秦漢之後“儒法陰陽合流”這股風潮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