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讀經典(全2冊)

孟荀言性爭點

字體:16+-

孟子之性善說,荀子之性惡說,是我國學術史上,未曾解除之懸案,兩說對峙了兩千多年,抗不相下。孟子說:人性皆善,主張仁義化民;宋儒承襲其說,開出理學一派,創出不少迂腐的議論。荀子生在孟子之後,反對其說,謂人之性惡,主張以禮製裁之;他的學生韓非,以為禮之製裁力弱,不若法律之製裁力強,遂變而為刑名之學,其弊流於刻薄寡恩。於是儒法兩家,互相詆斥,學說上、政治上生出許多衝突。究竟孟荀兩說,孰得孰失?我們非把它徹底研究清楚不可。

孟子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這個說法,是有破綻的。我們任喊一個當母親的,把她親生孩子抱出來,當眾試驗,母親抱著他吃飯,他就伸手來拖母親之碗,如不提防,就會落地打爛。請問這種現象,是否愛親?又母親手中拿一糕餅,他見了,就伸手來拖,如不給他,放在自己口中,他立刻會伸手從母親口中取出,放在他的口中。又請問這種現象,是否愛親?小孩在母親懷中食乳食糕餅,哥哥走近前,他就用手推他、打他。請問這種現象,是否敬兄?五洲萬國的小孩,無一不如此。事實上,既有了這種現象,孟子的性善說,豈非顯有破綻;所有基於性善說發出的議論,訂出的法令製度,就不少流弊。

然則孟子所說“孩提愛親,少長敬兄”,究竟從什麽地方生出來?我們要解釋這個問題,隻好用研究物理學的法子去研究。蓋人之天性,以我為本位,我與母親相對,小兒隻知有我,故從母親口中把糕餅取出,放在自己口中。母親是乳哺我的人,哥哥是分乳吃、分糕餅吃的人,母親與哥哥相對,小兒就很愛母親,把哥哥打開、推開。長大了點,出而在外,與鄰人相遇,哥哥與鄰人相對,小兒就很愛哥哥。走到異鄉,鄰人與異鄉人相對,則愛鄰人。走到外省,本省人與外省人相對,就愛本省人。走到外國,本國人與外國人相對,就愛本國人。我們細加研究,即知孟子所說愛親敬兄,都是從為我之心流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