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讀的中國史係列(全3冊)

第六章 專傳的作法02

字體:16+-

為什麽說崔述采取資料的範圍太寬呢?譬如他以《論語》為主,而《論語》本身便已有許多地方不可輕信。他自己亦說過《論語》後五篇很靠不住。但是他對於五篇以外諸篇和《左傳》、《孟子》等書常常用自己的意見采取,凡說孔子好的都不放棄,也未免有危險。固然有許多故意誣蔑孔子的話應該排斥,但也有許多故意恭維孔子誇張孔子的話,常常因為投合大家的心理而被相信是千真萬確,這種,我們應該很鄭重的別擇。若有了一種成見,以為孔子一定是如此的人,決不致那樣,某書說他那樣,所以某書不足信,這就範圍太寬的毛病。

現在舉三個例,證明有許多資料不可靠。譬如《論語》說:“公山不狃以費叛,召,子欲往。子路不說,……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從前都很相信孔子真有這回事。其實公山不狃,不過一個縣令,他所以反叛,正因孔子要打倒軍閥。孔子那時正做司寇,立刻派兵平賊,那裏會丟了現任司法總長不做,去跟縣令造反,還說甚麽“吾其為東周?”又如《論語·陽貨篇》說“佛肸召,子欲往。……”佛肸以中牟叛趙襄子是孔子死後五年的事,孔子如何能夠欲往?

又如《論語·季氏篇》說“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子路問於孔子。……”子路做季氏宰是孔子做司寇時事,冉有做季氏宰是孔子晚年自衛返魯時事,如何會同時仕於季氏?這三例都是崔述考出來的。可見我們別擇資料應該極端慎重,與其豐富,不如簡潔。

但是別擇以後,真的要了,偽的如何處置呢?難道隻圖傳文的幹淨,不要的便丟開不管嗎?如果丟開不管,最少有二種惡果:一、可以使貪多務博的人又撿起我們不要的資料當作寶貝;二、可以使相傳的神話漸漸湮沒,因而缺少一種可以考見當時社會心理或狀態的資料。所以我以為作完《孔子傳》以後,應當另作《附錄》。《附錄》也不是全收被屏的資料,隻把神話分成若幹類,每類各舉若幹例,列個目錄,推究他的來曆。這樣,一麵可以使一般人知道那些材料不可靠,一麵又可以推測造神話者的心理,追尋當時社會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