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黃昏

第十一章 1919—1924的紫禁城

字體:16+-

張勳1917年7月發起的“複辟運動”隻持續了12天。在此期間,黎元洪總統藏身於北京的使館區,那裏雖然地處北京,但自1900年開始,中國政府對這個地方就不再擁有管轄權。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張勳作為皇權擁護者,遭遇失敗後,也逃往外國公館避難。按照往常的慣例,黎元洪是勝利方,應當重新回到總統的位置上,但這事讓他感到“顏麵盡失”。此外,在張勳的逼迫下,他軟弱無能地解散了國會,這令那些國會議員憤怒不已。而且,張勳去北京也是受他之邀,他對幾近成功的複辟行動負有間接的責任。

馮國璋成為新的代理總統。盡管馮國璋曾協助段祺瑞平息複辟,並成功鎮壓了張勳,但他從內心並不支持共和製。馮國璋是直隸人,曾在帝製時期擔任過各種職位,包括陸軍貴胄學堂總辦和軍谘使。“再造共和元勳”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並重組國會。次月(8月12日),新成立的國會在北京召開。

兩天後,經新組建的國會商議,中國提出對德宣戰。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就中國是否加入協約國參戰的問題,內閣分歧很大,相持不下,張勳正好趁此機會進入北京。後來,矛盾雙方迅速達成共識,支持主戰派。但中國對德宣戰引發了廣州政府的強烈不滿,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廣州政府形成獨立的政權體係。

孫中山以“海陸軍大元帥”的身份發送了一份正式電報,反對國會宣戰的決定,譴責馮國璋及其追隨者是叛國者。按照中國的傳統慣例,孫中山組建一支“北伐軍”,準備北上討伐。由於中國在名義上已加入協約國,所以有權利出席凡爾賽和會,並能間接地對日本施加壓力。日本政府迫於壓力,最終不得不將其戰利品——德國在山東膠州灣(青島)的租界歸還給中國。

1918年初,新興勢力的將領曹錕率領北洋軍與南方革命軍進行武裝對抗,並在4月初占領戰略要地長江南部的嶽州和長沙。在曹錕的強勢對抗下,孫中山的南方革命軍北上受阻,無法繼續推進。這次戰敗導致孫中山被迫辭職,並於5月又一次流亡日本。然而,南北內戰還在繼續。一些舊國會的成員(首次成立的共和政體)在北京不受待見,於是他們前往廣州重新組建國會,並對外宣布其為中國唯一合法的立法機構。與此同時,北方國會根據2月頒布的選舉法重新在北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