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潰

三次銀行危機

字體:16+-

“1929年10月股票市場的暴跌,隻不過是經濟衰退的一個開端,這次衰退毫不受阻地一直持續到1933年春季。”正如哈羅德·福克納在他的著作《美國經濟史》中所說的那樣,當股票市場的恐慌情緒達到極端時,這種恐慌將不可避免地衝擊經濟的各個領域,其中銀行會最先受到衝擊。

銀行倒閉幾乎是股災必不可少的現象之一,在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潰之後,美國的銀行業也陷入危機。

股災是如何傳導到銀行係統的?原因有很多,在不同環境中每種因素所占的比重大小不盡相同。本書不是學術研究,下麵列舉幾種邏輯,就算拋磚引玉吧。

在大崩潰之前,美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貸款比重的變化。1914年,美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總額中商業貸款占比為53%,約三分之一為證券貸款。1916年之後,商業銀行可以向農場的土地及地上建築發放5年以上的貸款;1927年以後,《麥克法登法案》允許而且鼓勵商業銀行向證券領域發放貸款,允許分期付款金融公司發放消費貸。到了1929年,商業貸款的比重已經下降到了45%,證券貸款的比重上升到了38%。

從本質上看,銀行是經營管理風險的金融機構,經營風險是其盈利的根本手段。銀行吸收了儲戶的存款,再將其發放給有資金需求的企業和個人,通過承擔貸款人的信用風險,獲得存款與貸款的差價。因此,銀行貸款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銀行經營管理風險的水平和盈利能力,甚至關乎銀行的發展和生存。

商業貸款主要用於企業的生產經營,對企業的資產、經營有一定要求,因此商業貸款屬於相對優質的貸款。與商業貸款相比,證券貸款主要是指以證券為抵押品發放的短期貸款,不確定性程度更高,風險更大。舉個簡單的例子,1萬元的證券抵押5000元,證券價格一旦價格下跌50%,銀行將麵臨本金虧損的風險。事實上,不用價格下跌到50%,銀行就將麵臨虧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