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潰

破解“掐脖子”

字體:16+-

新興國家古雅典的崛起震驚了老牌陸地霸主斯巴達,雙方在競爭中產生了摩擦,接著是對抗,最後是衝突。當新興大國崛起後,必定挑戰原有霸主,原有霸主也必將回應其威脅,最終隻能通過戰爭解決,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一戰”前,新興國家美國迅速崛起,逐步威脅老牌國家英國的霸主地位,英國必定要打壓美國,特別是在核心技術領域,英國一定會掐住美國的脖子,通過經濟、貿易、政治、技術封鎖手段對其進行打壓,以便保持自己第一的位置,阻止美國實現反超。

翻開曆史的故紙堆,美國的反超已經是現實,但我們不禁要問一句:美國是如何破解英國“掐脖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崛起的呢?

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慢慢揭曉問題的答案。

波蘭鋼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從小就顯露了過人的天賦,一首曲子隻要讀一遍就能完美地彈奏出來。就是這樣一位天才鋼琴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隻因猶太人的身份,生命遭到了嚴重的威脅,親朋好友相繼被送往集中營後,他無奈地開始了逃亡的生活,饑腸轆轆和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

生存,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權利;對和平、穩定生活的向往,是每個人內心最真實、最基本的追求。席皮爾曼是電影《鋼琴家》的原型,電影的火爆,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戰爭的憎惡、對和平的向往。

個人在曆史中就像一粒塵埃,隻能跟隨曆史的巨浪跌宕起伏。戰爭不會考慮個人是否有穩定的住所,是否有充足的水源和食物,更不會考慮科學家是否有優越的綜合環境……一切都被戰爭的機器粉碎。

在遠離戰爭的國家和地區,則是另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遠離戰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吸引著科學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湧現出一大批頂尖的科學家,這裏擁有世界頂尖的科研環境和團隊,正所謂惺惺相惜,誌趣相投的人總想在一起。美國長期而有效的移民製度,對不同層次的人才采取不同的策略,為其提供有力的社會保障和支持,知識移民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