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路無盡(修訂版)

恩施玉露承唐韻

字體:16+-

曆史上的恩施,是巴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位於湖北的西南部,東連荊楚,南接瀟湘,西臨渝黔,北靠神農架,是一個奇山異水、被崇山峻嶺阻隔了的世外桃源。正因為如此,恩施玉露作為國內唯一的蒸青綠茶,才會原汁原味地傳承於唐宋,完整地被保留下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稱讚恩施玉露是中國傳統茶的活化石,還是恰如其分的。

不僅如此,湖北恩施一帶,也是我國最早飲茶與利用茶樹的主要地區之一。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神農氏,就是活動在神農架地區的湖北人。東漢時期的《桐君錄》記載:“巴東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飲茶能夠興奮神經中樞係統,可能會造成失眠。這是中國曆史上,對茶內所含咖啡堿藥理功效的最早認知與記載。到了三國時代,張揖的《廣雅》有:“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東晉常璩的《華陽國誌·巴誌》,記載的“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丹、漆、茶、蜜……皆納貢之”,據詳細梳理與考證,此處指的是三國時代、巴人獻茶的事跡,而不能附會到該文獻中的“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這句話上。因為在商周時期,民間可能存在著飲茶之事,但茶並未列入官方的記載,因此,茶不可能成為周代的朝貢之品。另外,常璩還在下文寫道 :“園有芳蒻香茗”,這足以證明,在三國前後,恩施一帶或者周邊地區的人們,已經有意識地主動開園植茶了。

“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陸羽在《茶經》裏,寫到茶樹的起源時,首先提到了他故鄉的“巴山峽川”。“巴山峽川”的範圍,大概是在重慶以東,湖北以西,以恩施地區為中心的山川峽穀地帶。陸羽所描述的兩人合抱的古老茶樹,後世多因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人工砍伐等原因,逐漸消失了。但是,在恩施(尤其是利川)一帶,還能見到很多數百年的古茶樹存在,這從另一方麵,也佐證了陸羽關於古茶樹記載的真實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