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中的日本

第五章 曆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字體:16+-

在講英語的世界裏,人們常常自稱“曆史的繼承者”。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巨大的經濟危機讓人們講這句話時不再像以往那樣自信,但是這種變化卻沒有讓人們感覺有負曆史或者愧對先人。東方國家對此完全相反,他們似乎天生負恩於曆史。東方人所稱之為祖先崇拜的東西實際上大部分並不是祖先崇拜,而且也不是完全對祖先而言。這隻相當於一種儀式,表示人們承認自己得到過許多東西,他們不僅欠曆史的,而且也欠現在的。他們日常行動的出發點就是這種感恩思想。因為西方人極端輕視他們對這個社會所欠的恩情債,極端輕視這個社會在撫養、教育、福利方麵,或者甚至是在他們已被生了出來這件簡單的事實方麵所給予他們的一切,所以日本人覺得美國人是虛偽的。有涵養的日本人絕對不會說自己不欠任何人,而美國人都會這麽說。有涵養的人也不會看低過去。在日本,“義”的前提就是人們承認自己處於互欠恩情這樣一個關係網中,這張網既包括其祖先,也包括其同代人。

東西方之間的這種文化差異看似簡單,但要認清其對實際生活的影響就尤為困難。如若不理解日本的這一點,那就不能懂得戰爭期間日本人那種極端的自我犧牲行為,也不能懂得日本人看似莫名其妙的易怒行為。凡是負恩的人都非常容易動怒,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肩負著重大責任。

中文與日文都有許多詞表示“義務”的概念。這些詞並不是同義詞,它們的特殊含義無法翻譯成英文,因為它們表達的概念是我們所沒有的。“恩”這個詞在日文中主要表示一人所負擔的所有從大到小的債務、義務這個意思。當翻譯成英文時就變成了一連串的詞,從“obligations”(義務、恩惠)和“loyalty”(忠誠)到“kindness”(好意)和“love”(愛),但是這些詞都與原意相左。倘若“恩”真的是指愛或義務,那麽日本人就必定會說到對孩子的“恩”,但是這個詞是不可能這麽使用的。這個詞也不意味著忠誠,因為有其他的詞表示忠誠,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意思。“恩”在其所有各種用法中都是表示一個人所能承受的最大量的負擔、人情債和責任。一般人從上級、長輩那裏受“恩”,如果不是從上輩、上級那裏或者至少是從同輩那裏受恩,這就容易讓人產生卑微的感覺。當日本人說“我受某人之恩”時,這就意味著“我對某人負有義務”,他們把這種“債主”、這種施恩者稱為他們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