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

卷二

字體:16+-

第九章 極樂往生與兜率往生

禪之種類中,特別發達,而與後世以絕大之影響者,念佛觀是也。此念佛觀,始存於小乘五停心觀之中;任何禪經,無不說之者。五停心觀,即數息、別想念、總想念、因緣、念佛五種。一說除念佛觀,加界觀。其區別有多種。舉凡觀佛三昧、生身觀、法身觀、十方諸佛觀法、觀無量壽佛法,如上所述者,莫非念佛觀也。蓋觀佛之法,其大體有二:一真身觀;二應身觀。真身觀雲者,佛身遍滿於宇宙,觀宇宙之實在,即觀佛之真實身也。應身觀雲者,就佛在人間所現形相,而觀念之也。《維摩經》之《阿品》,說真身觀;《觀佛三昧經》,說應身觀。應身觀又有通觀、別觀之分。通觀雲者,非觀特種佛之謂,乃觀一切佛之謂;《觀佛三昧經》之念佛觀屬之。別觀雲者,或觀彌勒,或觀樂師,或觀阿彌陀佛,就特種佛而觀之之謂;《觀無量壽經》屬之。此觀佛之區別,據淨影寺慧遠《觀無量壽經疏》之說。

一般禪經所述之念佛觀,非真身觀、法身觀,乃應身觀也。《觀佛三昧經》,為應身通觀之經典;共有二譯:覺賢所譯之十卷本為第一譯,羅什所譯之一卷本為第二譯,第二譯今佚。又羅什所譯禪經,皆明觀佛之法,前已述之矣。

應身別觀之經典,當推《觀無量壽佛經》為最重要。元來念佛觀之旨,為眾生過去之罪業深重,愚癡矇昧,心根怯弱,其力不堪修行佛道時;使觀佛應身之相及其德;如見佛現於目前,而受佛之哀湣救護;以遂其修道之願。又未來往生之信念,為在此多苦多煩多罪惡之娑婆世界,難於開發;必發願未來往生佛之國土,登無苦無煩無罪惡之世界,俾諸佛畢現於目前,方能堅決修行。通觀別觀,皆不外此旨;惟是無量壽佛,(即阿彌陀如來)在諸佛中誓願特宏;無論何等極惡眾生,一稱其名號,均接引之,迎入其國;故自古歸向阿彌陀如來者,較歸向諸佛者,居其多數;所謂“諸經所讚,多在彌陀”之語;為淨土門徒所循誦,非無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