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給中學生的作文課(全3冊)

02

字體:16+-

美文解讀

我寫《覓渡》

一九八二年我在《光明日報》發表散文《晉祠》,當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並應教學需要寫了一篇《我寫〈晉祠〉》。十六年後,一九九八年又有一篇散文《覓渡,覓渡,渡何處?》(以下簡稱《覓渡》)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許多語文刊物希望能再寫一篇文章,談談《覓渡》的寫作,以作教學參考。

這篇文章和《晉祠》不同,《晉祠》是寫景,《覓渡》是寫人。作者在《晉祠》中的目標是怎樣發現自然美,表現自然美。而在《覓渡》中的目標是怎樣發現人的價值,挖掘人的價值,想寫出一種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與大自然雄渾博大、深奧無窮一樣,人也是永遠探究不完的話題。人的精神世界其廣闊、博大、複雜,絕不亞於自然世界。人是另外一個宇宙。

一個人對社會曆史的貢獻,或曰他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分有形和無形兩種。有形指他的功業,這依個人能力、機遇不同差別亦大。小至種一草、植一樹;大至締造一個國家,完成一項發明、一個發現。隻說有形功業,人就是一望無際的群山,有層層丘陵也有巍巍的珠穆朗瑪峰。遙望曆史,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馬恩列斯、毛劉周朱,群峰屹立,連綿不絕。從凡人到英雄,從小事到大功,足夠波瀾起伏了。這是以成敗論英雄。

還有一種無形的價值,就是人格的力量。一個人外在的功業有大小之分,內蘊的人格也有高下之分,這是另外一個做人的係列,另一種標準。一個人格高尚的人並不一定就能創造出多麽驚天動地的功業。這與本人的學識、機遇、時勢有關。比如白求恩、張思德、雷鋒、焦裕祿,都沒有什麽驚天動地的大功大業,但他們的人格卻足以照亮所有的人,包括身處要位、執掌大權的人。在人格這一點上,人人都向他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格所展示的是作為人所特有的一種本質的力量,這種力量一旦被開發,一旦與其他外在的力量相結合,便威力無窮,就像蘊藏在鈾原子裏的能量被裂變釋放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