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秋

序言

字體:16+-

我們的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時候,還以大約23.44°的傾角發生著自轉。正是這個自轉的傾角,使地球上有了一年四季的變化,使南北半球的季節幾乎完全相反,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節氣雖與農時有關,但其本質與日照有關,因此,它與主要參考月亮變化的農曆並不匹配,反而與較多參考太陽周期變化的公曆日期基本吻合。

一年被分成了二十四個節氣,意味著每個節氣對應十五六天的時間,似乎有些粗獷。為了更加準確地體現季節變化,這十多天又被分成了上中下三段,每段大約五天,各選取一個代表現象,美其名曰“三候”。古代的一些文人階層還弄出了對應的“花信風”,為每五天尋找一個代表花卉,流傳至今。

不過,花信風一事並不像坊間所傳那般起源自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而是源自南宋程大昌的《演繁露》。程大昌在書中摘錄了南唐徐鍇《歲時記·春日》裏的一段話:“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初而泛觀,則似謂此風來報花之消息耳。按《呂氏春秋》曰:春之德風,風不信則花不成。乃知花信風者,風應花期,其來有信也。”遺憾的是,徐鍇的這一著作已經失傳,讓人難以知曉書中到底還有沒有更多的內容。但顯然,其與今天所言的花期大不相同,而是指風,乃是風信——清明前後,開花時節的春風。

宋代也確實有了“二十四番花信”或“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說法,但仍無具體所指,如宋末周密有詩雲:“禁煙時節燕來初,對此新晴 一壺。二十四番花信了,不知更有峭寒無。”將二十四番花信風具體化的是明代王逵的《蠡海集》,其從小寒開始,一直寫到穀雨,自梅花始,終於楝花,為每個節氣配備了三種花,共計二十四種。然而,清代王廷鼎則認為應該將花信覆蓋至全年,於是對其進行增刪,平衡四季,每月取兩信,十二個月也湊出了二十四種花,但王廷鼎的觀點並未產生太大影響。目前所說的二十四番花信風,主要是指王逵所歸納的春季植物開花的物候。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