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春

第五部分 春雷生新筍

字體:16+-

“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棱棱。”筍,是竹子初生的嫩芽,《爾雅 釋草》中稱它為“竹萌”。春天氣溫回暖,地下的筍芽再也按捺不住了。一夜春雨,幾聲春雷,“雨後春筍”披上柔軟的棕毛,紛紛破土而出。

春筍

筍,是竹子初生的嫩芽,《爾雅·釋草》中稱它為“竹萌”。肥碩的竹筍看上去確實“萌萌噠”,讓人聯想到胖乎乎的熊貓;而細長的竹筍,又如美人的纖纖玉指。

筍有冬筍和春筍之分,冬筍在晚秋萌芽,冬天悄悄蟄藏在土中,不著急生出地麵,這時的筍最為鮮嫩。春天氣溫回暖,地下的筍芽再也按捺不住了,一夜春雨,幾聲春雷,“雨後春筍”披上柔軟的棕毛,紛紛破土而出。在江南,驚蟄之後長出的筍,稱為“雷筍”。清代畫家金農在《春筍圖》上題曰:“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棱棱。”

吃春筍的秘訣在於一個“鮮”字。清代嘉慶年間,兩淮鹽商首總黃至筠,命人在清晨挑著煮筍的罐子上山。春筍被挖出後,立刻放入罐中,罐子放在點好火的小炭爐上,由身強力壯的挑夫挑擔急行,一路走一路煮,到了目的地後,端起罐子直接上桌。這種吃法,需要有經濟實力的人才能做到。宋代詞人林洪的方法就簡單多了,選一處繁茂的竹林,用飄落的竹葉生火,坐在林邊煨煮鮮筍。這筍的味道太過鮮美,林洪特意為它起了個名字,叫“傍林鮮”。

春筍不隻適合清煮,與肉搭配更別有一番鮮味。蘇東坡喜愛竹子,他寫過一首打趣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有趣的是,自從他吃過“筍煮肉”後,態度就轉變為:“若使不瘦又不俗,餐餐筍煮肉。”

古人稱梨為“果宗”,意為“百果之宗”。梨的品種眾多,人們見它果肉晶瑩剔透,猶如白玉一般,汁水多且清香甘甜,為它取了不少好聽的名字:玉露、甘棠、快果、蜜父……我國從周朝就有了關於梨的記載,可是,由於“梨”與“離”同音,長久以來它可受了不少委屈。古時候,在除夕、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裏,梨是不能擺上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