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全集4冊)

第五部分 “青色”的味道

字體:16+-

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歸來,信手攜回片片綠意,糅和在糯米團子中,便成了清明特有的節氣美食——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碧綠的青團閃著光澤,人們賦予它“翡翠團子”的美稱,仿佛春天的精華都濃縮在這“翡翠美玉”之中。

青團

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歸來,信手攜回片片綠意,糅和在糯米團子中,便成了清明特有的節氣美食——青團。

青團是一種用草汁製成的傳統小食,主要在江南一帶盛行。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描述它的製作過程:“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艾草、雀麥草、漿麥草、鼠曲草……都可成為製作青團的原料。草汁與糯米粉和在一起,揉捏成一個個小團子,中間包上豆沙、芝麻等餡料,底下墊一段蘆葉,放入蒸籠蒸熟,再用毛刷在團子表麵刷上一層熟菜油。碧綠的青團閃著光澤,人們賦予它“翡翠團子”的美稱,仿佛春天的精華都濃縮在這“翡翠美玉”之中。

青團,又叫清明果、青色染飯、青白團子,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的供品。相傳,青團的出現與寒食節有關。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家臣介子推忠心耿耿追隨,在重耳餓暈之時,介子推不惜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將他救活。後來,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也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晉文公。介子推不求功名,帶著母親歸隱山林,無論晉文公怎樣邀請勸說,他都不肯出山為官。無奈之下,晉文公以放火燒山相逼,誰知介子推寧肯抱樹而死,也不願放棄自己最看重的氣節。

晉文公追悔莫及,為紀念介子推而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所有人家禁止生火,隻能吃涼食。“古人寒食,采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古人在這天祭奠先人,就把這種青色的飯作為供品,也就是後來的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