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全集4冊)

第三部分 節氣習俗

字體:16+-

漢宮春 立春日

[宋] 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鞭春牛

鞭春牛可不是用鞭子打真牛,這是古時在立春日進行的鞭春之禮,也叫“打春”,自周代以來已延續了千年。目的是敦促人們及時春耕,給大家鼓舞士氣,莫要錯過農耕的大好時光。春牛通常是用泥土製成,複雜些的,則是用竹子、木杆紮出牛的形狀,牛肚裏放上五穀雜糧,然後糊上泥土,在土牛身上畫上與節氣相關的時辰圖案。鞭春牛時,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興致勃勃地前來觀看。春牛打破後,大家一擁而上,紛紛搶奪流出的穀物和土塊,分享迎春的喜氣。

迎春

古人把立春視為春天的開始,迎接春天的來臨可是一件大事,因此,“迎春”是立春日極其隆重的儀式。在周代,為了表示儀式的莊重,天子還要提前進行預演,稱為“演春”。立春當天,天子和文武百官身穿青色衣袍,頭戴青色帽子,車上插著青色旗幟。眾人浩浩****來到東郊,由春官宣告儀式正式開始,百官在皇帝率領下祭祀春神句芒,迎接春神歸來,祈求五穀豐登。

在我國古代民間神話中,句芒是春神、木神和東方之神,掌管草木的萌發生長,是主宰農業生產的神仙。相傳,句芒有著人的麵目,鳥的身體,身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手執二尺四寸長鞭,象征一年的二十四節氣。

報春

除了“迎春”,立春日還有“報春”的習俗。官府派人或請來民間藝人裝扮成“春吏”的樣子,他們之中有人手執銅鑼,邊敲邊穿行於大街小巷,高聲喊著“春來了,春來了”;有人站在田間,敲著竹板,打著鼓,頌唱迎春的讚詞。即使這樣,春吏們生怕有人沒聽見,挨家挨戶去報春,為每戶人家送去春牛圖。春牛圖又叫迎春帖,通常是一張紅色的紙,上麵印有二十四節氣名稱和牽著耕牛行走的農人。人們恭恭敬敬地接過春牛圖,貼在大門上,一時間春的氣息傳遍村莊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