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別人真的是好事嗎

經曆:塑造了我們的故事——我們塑造了的故事

字體:16+-

除了行為模式是我們對各自所處的環境所做出的適應之外,丹·麥克亞當還把所謂的“生活敘事(Life Narratives)”歸為性格形成的因素。“生活敘事”的基本思想是我們將我們的日常經曆和經驗(重新)演繹成有意義的故事,通過這種方式來確定我們是誰,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以及我們在今後如何成功地處理一切。這樣的生活故事是絕無僅有的,同時也是文化促成的:您今天、昨天和以往所經曆的,與這個世界上其他所有人所經曆的都是不一樣的。

同時,您生長所處的文化與時代,以及您在那兒所遵守的遊戲規則還有闡明模式,都會對您的經曆方式與對經曆如何闡明有很大程度的影響。這聽起來或許有點兒過於理論化,但接下來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解釋這一點。事先您先自己想一下,您是如何去給您的一位朋友或是一位熟人來講述一段在某種形式上對您而言十分有意義的個人經曆,也就是那些讓您感動的經曆的。

“1986年5月14日,我以2.0的好成績通過了文理中學的畢業考試,為此我經曆了三場筆試和兩場口試,而且在這些科目中,盡管……”真的會有人在咖啡桌上或者小酒吧裏和別人交談時像這樣來敘述這段經曆嗎?可能不會有吧。人們隻會像這樣來組織自己的語言:“在畢業考試之前我是有點兒害怕的。我是我們家裏第一個上文理中學的,十分幸運,我的父母總是十分支持我並且鼓勵我。最後我甚至十分驚訝,我在2005年的5月以2.0的好成績通過了畢業考試。但是為此我也經曆了幾個月的高強度學習,以至德語——我從來不喜歡的科目——都拿到了11分。”第一段描述隻是數據與事實的簡單堆砌。第二段描述將事實融合進了一段小故事之中,並且還有引言(“之前我有點兒害怕”)、**(“2.0的好成績”)以及隱藏在結尾的一個“寓意”(“幾個月的高強度學習”=努力沒有白費)。通過第二種描述,我們給我們的經曆賦予了背景、情感以及意義。我們從我們的行為中描繪出某種自畫像,並從中得出一些結論,比如以某種行為策略或者信念的形式——在上麵這個例子裏,我們可以得出:麵臨重大挑戰的人需要鼓勵。或者是:想成大事,必須得去全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