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讀經典(套裝全7冊)

大渡河上三首歌

字體:16+-

瀘定縣,因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而名揚天下,在縣城邊為紀念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建一紀念公園,園內有一“四歌亭”。亭內立一四麵體石碑,碑的三麵各刻有一首歌,連詞帶譜。這三首歌說出來都是赫赫有名。第一首是《歌唱二郎山》,第二首是《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第三首是《康定情歌》。三首歌都發祥在大渡河兩邊,大渡河不但因紅軍奪橋而有威武之名,亦因這三首歌而大有文名。四歌亭名“四歌”,實際隻有“三歌”,還空一麵碑虛席以待。當地負責人說,如果有誰還能寫出可與這三首比肩的作品,我們就把它刻在那麵空碑上。這三首歌中,《康定情歌》是民歌,其餘兩首都是音樂老前輩時樂濛作曲的,回京後我即托人找到時樂濛老先生並登門拜訪,受了一次音樂啟蒙教育。

音樂不說具體事,隻表現一種情緒——《歌唱二郎山》原本唱的是大別山

當我在北三環外的一處部隊幹休所見到時樂濛時,老先生偶感小疾,坐著輪椅,還是堅持接待我這個奇怪的不速之客。外麵的音樂世界好熱鬧,流行歌、搖滾樂,歌手前麵唱,美女後麵跳;歌星台上站,台下的觀眾就舉手來回搖。而曾為一個時代寫下許多名曲,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老人,卻靜靜地坐在這個光線略顯不足的舊房子裏,坐在這把輪椅上,有幾分孤獨、幾分落寞。我們一起開始了對湮沒往事的鉤沉。

“二呀麽二郎山,高呀麽高萬丈……羊腸小道哪難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擋。”這是一首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歌。但是我萬沒想到,一坐下來老人就說,其實這首歌原本是寫大別山的,是從歌唱大別山移植過來的。原來的歌詞是:“大呀大別山,紅軍到了家。大別山,從此就是人民的家。"1952年7月要搞第一屆全軍文藝匯演。5月西南軍區為籌備匯演節目,將時樂濛從川東軍區調到賀龍、鄧小平領導的西南軍區,任戰鬥文工團團長,抓創作。他發現獨唱歌曲《千裏躍進大別山》很受戰士歡迎。二野是從大別山過來的,山東、河南子弟多,由時樂濛作曲的這首歌本就用了河南梆子風格,每次到築路工地演出都要連連謝幕。當時築路部隊正大戰二郎山,歌手孫蘸白建議重新填詞,就拿它進京參賽。於是由洛水填了現在的這個詞。先是在築路工地上演唱,進京調演又一炮打響,連謝幕四次下不了台,第二天就在北京傳唱起來。賀龍高興得不得了。很快又流行全國,家喻戶曉。再後來又帶到朝鮮慰問誌願軍,傳遍朝鮮戰場。朝鮮來華演出的文工團都唱這首歌。20世紀50年代,我們一個文化代表團到英國演出,一位觀眾提出要聽《歌唱二郎山》,演員大奇,一問才知道,這位英國老兵曾是朝鮮戰場的俘虜。他在俘虜營裏學會了這首歌,而且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