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讀經典(套裝全7冊)

我的閱讀與寫作上篇 我的閱讀02

字體:16+-

一、什麽是散文的真實?第一,散文是表現一個真實的“我”,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情。不是小說,不能隨心所欲編故事。第二,散文有它獨立的美學價值,不能注解政治,套政治之殼。雖然由於那個時期特殊的政治環境,一切藝術,文學、繪畫、音樂等都曾背過政治的包袱,但散文在這方麵陷得更深一些。關於散文的文藝批評盡管有許多眼花繚亂的理論,卻很少觸及這兩個最普通的大白話式的原理,或者是礙著名家的麵子,不願去說。例如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明明是小說,長期以來被當成樣板散文編入課本,收入各種選本。楊朔的散文影響更大,被收入大學、中學課本,不管寫景、寫人都要貼上政治標簽,幾成一個寫作定式。1982年我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當前散文創作的幾個問題》,第一次提出對楊朔散文模式的批評。十多年後,在中國作協為我組織的作品研討會上,作協副主席馮牧老先生說:“真實是散文的生命。這次看梁衡同誌的這本書,有文章專談這個問題,我們不謀而合。”“他在散文理論上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貢獻,就是最早提出對楊朔散文模式的批評,這種缺點不光是楊朔一個人有,這是曆史的局限造成的。”為了驗證我自己的這種理論,我1982年創作了《晉祠》,並於當年入選中學課本。

二、怎樣突破平庸。無庸諱言,我們平常在報刊上見到的作品,平庸的占多數。這是一個社會現實。某次,一位文學編輯對我說:“我終年伏案看稿,就像被埋在垃圾堆中,心情十分壓抑。”改革開放以來,散文在跳出庸俗地服務政治之後,又膽怯地回避政治,大散文不多。也正如馮牧先生說的:“我不喜歡一些‘心靈探險式’的散文。杯水波瀾,針眼窺天,無病呻吟。這些散文不關心現實,隻關心自己的情趣,這不應該是我們散文寫作發展的總體趨勢。”1998年7月我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以這一年為轉折,我的散文寫作由山水題材轉入政治題材。以1996年發表《覓渡,覓渡,渡何處?》為轉折,這篇文章也入選了中學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