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讀經典(套裝全7冊)

我寫《張聞天》

字體:16+-

《張聞天,一個塵封垢埋愈見光輝的靈魂》在我的寫紅色題材散文中是難度較大的一篇,也是磨難較多、自身故事較多的一篇。中共從建黨到建國,一共二十八年。張聞天從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任黨的總負責人,直到1945年7月中共七大後正式卸任,就占了十年,橫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時期。這樣一個人物卻長期悄無聲息,鮮為人知。

難度

黨史題材本來就難寫,領袖人物更難。難在涉及黨內鬥爭,許多事正在行進中,檔案也在逐漸解密,要重新認識。黨史人物中,我過去寫了毛澤東、瞿秋白、周恩來、彭德懷。《張》稿比以往的人物難度更大。《覓渡,覓渡,渡何處?》是寫瞿秋白與敵鬥爭,而且死於敵人的屠刀,蓋棺論定。瞿的對立麵是國民黨和黨內錯誤路線,比較明確。《大無大有周恩來》基本上是正麵歌頌,對立麵是四人幫、“文革”,也認識一致。《假如毛澤東去騎馬》較難一些,主要難在對曆史走向的思考,但矛盾雙方是毛澤東自身的正確與錯誤,這也有曆史決議。而且是善意的批評,美好的假設,這在大部分讀者都能接受。《張》稿的難度,難在對立麵是毛澤東。先得寫出毛的錯誤,毛的不公正,才能寫出張的悲劇,而毛至今在一部分人的頭腦裏仍是禁區。寫張必寫毛,必寫黨內鬥爭,必寫黨內的錯誤,在過去很長時間內是諱言這一點的,作者需要勇氣。

立意

從哪個角度寫張的悲劇,折射他的光輝品質呢?也即是怎樣設定本文的立意和主題。《張》文的角度幾次調整。最初想到的是一個“閑”字。張長期被閑置,職務一降再降,直至“文革”被發配出京,終老外地。他是被扔到一邊,任其自生自滅。後來發現,他雖被棄之一旁,但赤心不改,主動為黨、為民族做了很多事,角度又換成棄而有為。我想到魯黎的那首名詩:“老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路。”突出一個“埋”字,有才、有誌、有功,但被埋沒。再後來研讀資料,發現他不是一般地被棄、被埋,還有被“辱”。棄而有為,埋而有做,當然可貴,但辱而有持、有為,就更難能可貴了。我想到司馬遷受宮刑之辱而寫《史記》,韓信忍**之辱而成大將,勾踐忍辱,臥薪嚐膽而複國。忍大辱而有大為,這才是人格深處的光輝。立意由“閑”而“埋”而“辱”換了三次,最後才確定下來。就是文章中的那句話:“一辱見其量,二辱見其節,三辱見其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