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寂寞

字體:16+-

閱讀指導

這首詩寫於1937年,收錄於《災難的歲月》中。很多詩人都以“寂寞”為題寫過詩,但是戴望舒的這首詩寫得委婉清麗,將詩人對於寂寞的主觀感受具體化,將自身的寂寞與宇宙之間的關係放在一起進行思考,更顯得寂寞無處不在,深深地影響著詩人的生活。

詩的開頭就化用了“離離原上草”,營造出荒草萋萋、一幅肅殺的景象。

園中野草漸離離,

托根於我舊時的腳印,

給他們披青春的彩衣,

星下的盤桓從茲消隱。

詩人將“寂寞”具體化,它們不僅“永存”,而且“寄魂”在野草上,麵對和自己長得一樣高的“寂寞”,詩人的心情是什麽樣子的呢?

日子過去,寂寞永存,

寄魂於離離的野草,

像那些可憐的靈魂,

長得如我一般高。

我今不複到園中去,

寂寞已如我一般高:

我夜坐聽風,晝眠聽雨,

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詩歌鑒賞

寂寞已經在詩人思考月缺月圓、時間流逝中無處不相隨,它的根源就在於詩人自身的感情,這些感情無處寄放、不可排遣。

這首詩寫了虛無縹緲的寂寞,這種寂寞是無形的,但又是觸手可及的。詩人首先寫了園子裏的野草,這些野草在荒蕪的園子中覆蓋了詩人舊時的腳印。可是這些野草並不是單單的野草,它們有“寂寞”寄魂於其上。滿園的、“和我一樣高的”野草也就是滿園的寂寞。這些寂寞覆蓋了詩人,掩去了他的腳印,“星下的盤桓從茲消隱”。這些具化寂寞的寫法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詩人的寂寞。但是詩人如何排遣自己的寂寞呢?“夜坐聽風,晝眠聽雨”不過是一種外在的形式,“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才是詩人寂寞的根源和實質,他在思索人類和宇宙,時間消失與永恒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