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致螢火

字體:16+-

閱讀指導

此詩寫於1941年6月,屬於詩人後期的詩作。詩人早期的創作風格重視音韻與格律之美,但是在《我的記憶》等詩篇的創作中,更側重於用口語白話的形式來進行表達,逐漸脫離了對於音韻的追求。而後期的創作中,詩人更提倡:“並不是反對這些詞藻、音韻本身。隻有當它們對於‘詩’並非必需,或‘妨礙詩’的時候,才應該驅除它們。”所以,這首詩雖然直白平淡,但卻具音韻之美,讀來雋永異常。

詩人用對話的形式賦予自然界的生物以獨特的個性,營造了一個人與自然的和諧幻境。

螢火,螢火,

你來照我。

詩人想象著自己已經安然地死去,但是他希望螢火蟲的冷光照耀能夠永恒。“照你到老”,指的是螢火蟲生命之短暫與永恒之間的對照,引發出詩人對於生命價值的思考。

照我,照這沾露的草,

照這泥土,照到你老。

我躺在這裏,讓一顆芽[1]

穿過我的軀體,我的心,

長成樹,開花;

讓一片青色的蘚苔,

那麽輕,那麽輕[2]

把我全身遮蓋,

像一雙小手纖纖,

當往日我在晝眠,

把一條薄被[3]

在我身上輕披。

我躺在這裏[4]

咀嚼著太陽的香味;

在什麽別的天地,

雲雀在青空中高飛。

螢火,螢火,

給一縷細細的光線——[5]

夠擔得起記憶,

夠把沉哀來吞咽!

詩歌鑒賞

詩人渴望著精神世界的永存。

當苔蘚將“我”掩埋,詩人的靈魂也得到了安息,此時用“小手纖纖”的溫柔來比喻精神安眠的寧馨。

太陽的香味如何能夠咀嚼呢?這種通感的寫作手法代表著詩人心靈的愉悅;雲雀、青空、高飛等詞匯的運用,給人一種自由美好的遐想。

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經曆著和第一任妻子的離婚,同時日軍的侵略加劇,香港已不是偏安一隅的安樂港了。在內外交困中,詩人開始重新思索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通過描寫生命解脫後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歡欣,表達了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及眷戀,是超越了自我消亡之後仍對生命價值有所思考與追尋的一首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