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共天下

西漢與宰相外戚共天下

字體:16+-

宰相

◇ 以宰相之名睥睨天下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塚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周禮》

其中的“天官塚宰”,就是太宰的別稱。太宰原為掌管王家財務及宮內事務的官,在《周禮》中作為天官,成為六卿的首位,總管全國大事,即有主宰之意。而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

宰相起源於先秦時期,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均是將二字劃分而稱。直到《韓非子·顯學》中提到:“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第一次將二字合並,將其演化成為掌握政權的大官的泛稱,故後來用以指曆代輔助皇帝、統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而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具體的官僚體係,宰相作為官製才首次被確定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宰相一詞並不屬於特定官名,而是這一群體的總稱,曆朝曆代對於“宰相”都有過不同更名,如戰國時期稱其為“相國”(相國李斯)、又設左右丞相以輔助相國;漢承秦製沿襲相國、丞相官職,之後改丞相為大司徒;魏晉時期“侍中”官位職責上升至宰相之權,其後又有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多達幾十種官名,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製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

回到西漢時期來,看看郭鬆燾所言及的“西漢與宰相外戚共天下”的宰相的發展。

漢承秦製,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名稱基本沿用了秦朝的製度。秦始皇用法家學說征服天下、治理天下,一切行政、軍事、立法、司法等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同時建立“三公九卿”製度,確定了中央政府的組織結構。

到了漢朝,漢初以黃老學說為治國理念,主張無為而治。故漢初皇帝的權力和權威較前朝時期有所弱化。其主要在於漢初官僚體係繼承和發展過程當中,皇權和相權開始出現了分化,畢竟一個人精力有限,漢代皇帝不再像秦始皇那樣操縱一切。此時皇帝僅作為國家唯一的領袖,而實際政權不再屬於皇室,旁落到了以丞相為代表的政府當中。一言以蔽之,丞相才是一切實際政權的負責人。因此我們可以把漢朝建立的製度稱之為“君主丞相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