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妃
◇ “文藝”女青年——唐後妃幹政起源
後妃也是皇權政治下的一個特殊群體,在曆代政治生活中都扮演著特殊角色。後妃幹政現象在中國封建社會層出不窮,不同時代顯示出不同的風貌特征。在外戚專權中曾簡單提到作為其助推器的後妃幹政現象,根本原因是新繼承者年紀尚小,需要作為“太後”的後妃協助,以保證皇室血脈和皇權的正常延續。
雖然自古至今後妃幹政時有發生,但唐代的後妃幹政較之前,在其本質上還是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在《新唐書》《舊唐書》兩部著作中,先後提及記載了三十六位後妃,其中被廢、被殺者共十三人,這十三人中九人被殺,僅四人得以保全性命。實際上整個唐朝被殺被廢的後妃遠不止此,被記入史冊的後妃,不得善終的原因就是或多或少卷入了政治鬥爭。有的是自身政治欲望強烈的,積極投身到政治鬥爭中而慘敗,有的是被迫卷入,還有的是無辜的政治鬥爭犧牲品。
自武則天開始,曆經中宗韋後,至肅宗張後,其中還有公主,後宮女眷對於權力的幹涉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極大影響。為何唐朝後妃幹政的力度如此之強、影響如此之廣?對於此等皇權的偏房群體的崛起深度分析,我們似乎能夠在幾百年前看到似如當下社會的女子特色。
(一)社會的開放
《唐代婦女》作者高世瑜說:“三百年的大唐帝國正值輝煌的封建盛世,封建禮教對於婦女的束縛相對較輕。”
由於唐朝繁榮昌盛,統治者有著充分的自信,在各方麵都實行著比較開明,甚至是開放的政策,這種開放的風氣自然也涉及婦女生活。而且唐代又是一個漢族胡化、民族融合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影響十分強烈,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力衝擊了中原漢族的禮教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