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周率是怎樣算出來的
卻說那次祖衝之在戴法興的壽宴上測報月食,得罪了這個權臣,自覺在京城不好存身了,便應邀到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做了刺史劉延孫的助手。好在這個職務比較清閑,他便把大部分時間繼續用來研究天文曆法。積三年之辛苦,於大明六年(462年)他終於搞出一部比較科學的《大明曆》,呈獻給孝武帝,請求頒用。不想那個戴法興從中作梗,不但新曆法不能頒行,到大明八年(464年),就連他刺史助理的官職也被革去了。
祖衝之賦閑在家,心裏鬱憤難平,他深感當時的世道要幹成一件事實在難。可他想自己才36歲,難道此生就這樣一事無成?於是就想搞點與政界牽涉不大的事——研究數學。他先為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作了注。《九章算術》成書於公元四五十年間,集我國古代數學之大成,曆代有不少人曾為它作注,但都碰到一個難題:那就是圓周率(現在叫π,它是圓周和直徑之比)。很古時候,人稱“徑一周三”,即π=3。王莽新朝時精確到3.1547,東漢時張衡又精確到3.1466,三國時劉徽為《九章算術》作注,則認為最精確的應是3.14。四百多年來眾說不一。
《九章算術》是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數學著作
祖衝之一接觸到圓周率問題,便被困擾得坐臥不安。他的住所裏,雪白的粉牆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圈,地上也是大圈套著小圈,桌上到處是紛亂的紙。他背著手在房間裏踱來踱去,一會兒好像自己走進了牆上那個大圓圈中,一會兒又好像桌上那一堆圓圈一齊湧進自己的腦子裏,如亂麻一團。哎,這周徑之比到底是如何得出的呢?他又回到桌前抽出劉徽注的那本《九章算術》坐下來邊讀邊想。
這時屋裏還有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他是祖衝之的兒子,叫祖暅(gèng)。別看他小小年紀,卻天資聰穎,戲耍之餘常愛在父親身邊推算那些數字和圖形。今天他看到地上這許多圓圈感到很新鮮,便單腿在地上跳起圈來。突然聽到父親拍案喊道:“有了!”將他嚇了一跳,忙跑過去拉著父親的衣袖問道:“什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