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體定律的發現
上回說到哈維出版了《心血運動論》,發現了血液循環,名噪歐洲。突然有一不速之客登上門來,質問哈維靜脈、動脈相通有何解剖根據。這一問正中哈維的要害,他連忙恭敬地請教來人。各位讀者,你道來者是誰?他是意大利醫生馬爾比基(1628—1694年),也是一個積極研究血液循環的人。當下兩人坐下切磋交流一番。直到哈維死後又過了四年,就是這個馬爾比基終於發現了動脈和靜脈之間是靠一種更細的血管相通,他將其命名為“毛細血管”。血液循環理論至此才大功告成。
讀者你想,在16世紀近代科學興起之後,科學與教會的鬥爭是何等地你死我活,如火如荼。雙方在長長的戰線上,戰鼓如雷,殺聲震天。這裏我先按下生理科學這頭不提,再說天文和物理那路大軍。
話說1600年2月17日,羅馬宗教裁判所咬牙切齒地將布魯諾燒死在鮮花廣場之後,正慶幸他們製服異端的勝利,卻不知這時在意大利的比薩城裏,一個比布魯諾更可怕的叛逆者已經成長起來,他便是近代物理學的鼻祖伽利略(1564—1642年)。
原來,在伽利略之前,一切科學、哲學問題,全部包括在亞裏士多德(前384—前322年)的學說裏。後者可是一位古聖人,他的思想被奉為金科玉律。當時,要是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老師隻消一句“這是亞裏士多德說的”,問者便不敢再生懷疑。而伽利略卻與眾不同,凡事不但喜歡多想一想,還要去試一試。他的父親是一位數學家和音樂家,因家境貧寒,不讓他再學不能賺錢的音樂和數學,而送他到比薩大學去學醫。可是,他學醫不用功,卻對數學、物理格外有心。21歲那年,父親見他這樣不聽話,一生氣,再不給他學費,他隻好退學。但是,四年之後,因他在數學、物理方麵自學的成就,伽利略被母校聘請回去任數學教授。他一登上大學講台,可不是像其他人那樣照宣亞裏士多德的教條,而是大力提倡觀察和實驗。這在當時的學者看來,簡直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子。1588年,25歲的伽利略,對亞裏士多德的一個經典理論提出懷疑。亞氏說,如果把兩件東西從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輕的後落地。伽利略卻認為是同時落地。這自然沒有人信他的,於是他決心搞一次實驗,讓人們親眼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