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門捷列夫突然罷課,原來這位科學家不但投身於科研事業,他還深切地關心著當時俄國的革命運動。1890年3月,彼得堡爆發了反沙皇的學生示威遊行,門捷列夫立即挺身而出表示支持,並代表學生向教育部送了請願書。當局拒不接受,門捷列夫就決定辭職,以示抗議。這以後他離開了自己曾任教三十三年的彼得堡大學,又任了幾處閑職,1907年1月20日清晨五時他不幸與世長辭。送葬那天,隊伍前麵抬著一張巨大的元素周期表,自動參加的群眾有一萬多人。
這諾貝爾與一般科學偉人的不同之處,就是他有一個科學研究和進取精神極強的家庭環境。讀者中如有哪一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便不可不留心於此。卻說公元1833年10月21日,後來成了世界名人的諾貝爾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降生。這是一個剛剛遭受一場大火洗劫後的家庭,一家五口隻靠借債度日。而諾貝爾一降生就好像不準備在這個世界上過一樣,今天發燒,明天抽風,可憐的小臉上沒有血色,很少有笑容。媽媽幾乎整天把他摟在懷裏,經常輕聲歎息說:“他在這世界上待不了幾天的。”到六七歲諾貝爾能到院裏玩耍時,他還是慢慢騰騰,弱不禁風,因此他很少和夥伴們一塊兒遊戲。但是在他這個羸弱的軀體裏卻開始一點一滴地凝聚著堅強的意誌。這首先是父親的影響。父親當過海員,學過建築,頭腦聰明,性格頑強,嗜好發明,不肯安於現狀。家裏遭火災之後他便決心重振家業,出國到芬蘭謀生,後來又轉道俄國。兩個隻有七歲和九歲的哥哥一有空就到街上找活幹,為家裏掙一點兒小錢。而母親呢,性格剛烈,心地善良。她一麵支持丈夫到外麵去闖天下,一麵當孩子們掙得錢時,她卻擲錢於地,厲聲說道:“知道嗎?你們這個時候應該讀書。用少年時光去換錢,給多少也不合算的!”她一個人擔起沉重的家務,為三個兒子的生活、學習,特別是為諾貝爾的身體操碎了心。到1842年一家人遷居彼得堡,家境才逐漸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