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裏的煙火人間

劉禹錫VS柳宗元: 一世人,兩兄弟

字體:16+-

你走了,

再也沒有人能走進我的心。

提一個問題:你和最好的朋友之間,能為對方做什麽?幫他下樓取外賣?幫他寫請假條?幫他洗臭襪子?聽他難過時的傾訴?這些都沒問題,但是同富貴、共患難,甚至相互托付身後事呢?難。

從小就發誓要做一輩子朋友的人,莫名其妙就不再聯係了。曾經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的人,如今在跟別人稱兄道弟。世事就是這樣,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偶爾見一麵,也許就是最後一麵。

每當這時候,我就會想起柳宗元和劉禹錫。他們一起高考,一起做官,後來一起被貶,一起鼓勵,相識相知了二十七年。柳宗元去世的時候,還把幼小的孩子和畢生的文稿托付給了劉禹錫。而劉禹錫也不負老友的信任,把孩子視如己出,把文稿整理出版。如果要給他們的友情做個定義,那就是:一世人,兩兄弟。

公元793年,長安的大慈恩寺人頭攢動。三十多名新科進士,來到寺裏的大雁塔下留詩題名,期盼日後步步高升,人生美滿。

一個二十一歲的青年鄭重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柳宗元。他出身於“河東柳氏”,是輝煌了六百年的高門大族,如果你在史書上看到姓柳的大官,基本上就是這家人。他母親是“範陽盧氏”的女孩,屬於“五姓七家”之一。柳宗元的出身簡直牛到沒邊了。

劉備有句口頭禪:“我乃中山靖王之後。”這句話現在成了劉禹錫的口頭禪,逢人就說,三句話不忘給自己做廣告。當他在大雁塔寫下自己的名字時,旁邊的柳宗元轉頭微微一笑,兩個最年輕的進士,就此結交:“餘生,請多多指教。”“豈敢豈敢,你我當攜手度難關。”

任何感情相交的基礎,都是勢均力敵。不論經濟、地位、學識、人品有哪點不匹配,都很少有長久的感情,一個覺得折節下交,一個覺得攀了高枝,日積月累雙方都不愉快。從這方麵看,“門當戶對”真的不是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