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裏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間的喜悅,那麽我們即使不死,也在天堂裏了。
——三毛《雨季不再來》
1943年春天,國民政府的“陪都”重慶還籠罩在烽煙之中。
此時,日軍在太平洋的戰局已明顯落於下風。為了抽調兵力支援東南亞戰場,日本駐中國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下達命令,對中國內陸地區進行大規模進攻。
在猝不及防的炮火聲中,陳嗣慶的二女兒出生了。這一天,是3月26日。
做律師的父親對這個出生在春天的女兒寄予了莫大的希望,給她取名“懋平”,表達了他對整個民族脫離苦難的期盼——“願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戰爭”。然而,他沒有想到,這個後來被稱作“奇女子”的女兒沒能成就什麽驚天偉業,反而因太通透敏感,一生都在坎坷中掙紮,最終以早亡的方式與命運達成和解。
戰爭年代,每一步都是在生死邊緣遊走。1940年,三毛的母親繆進蘭在上海生下大女兒陳田心後,在父母的勸說下,千裏迢迢趕赴重慶與丈夫團聚。1943年是“重慶大轟炸”的最後一個年頭,對三毛來說,卻是人世生活的第一年(在張樂平的回憶中,三毛自稱出生於1945年,其實這是為了讀書改了年齡)。
在三毛的姐姐陳田心的回憶中,重慶的生活是這樣的:“小時候對日本人丟炸彈的印象最深刻。那時媽媽抱著陳平,牽著我,往防空洞裏擠,聲音好大、好清楚,裏麵都是人。空襲結束,很多人沒躲進去就這樣沒有了;家裏的院子還被炸出個大洞。三毛也是,我們對小時候逃難的事記得特別清楚。”(1)
輕描淡寫的幾行字,卻真實地表現出當時的驚險:跑、躲、擠、掙紮、奔命……晚一步、一秒鍾就是萬劫不複。尚在繈褓中的三毛,對人間的第一印象便是煙火,這不是人們常說的“人間煙火”,三毛來到這世界,還沒有欣賞過炊煙嫋嫋,她睜開眼感受到的是灰黑色的烽煙漫漫,聽到的不是嘶吼號哭便是炮聲,等到了夜裏,一切歸於沉寂時,她的耳邊隻剩下父親的歎息和母親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