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是原產於我國的一種花卉。根據出土文物證實,中國栽育梅樹已有近4000年的曆史。《尚書·說命》中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文字,記述了在公元前10世紀的商朝,人們已將味酸的梅子作為調味品來使用了。人們不僅吃梅果,還賞梅花。梅花冰清玉潔、淩寒獨放,為曆代詩人所讚美和頌揚。千百年來,梅花寄寓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感情,關於梅花的詩文典故更是數不勝數。
望梅止渴
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中記敘了這樣一個故事:“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說的是:曹操行軍途中,士兵們找不到水源,正口幹舌燥、有氣無力之時,曹操突然對士兵們說,前方有一大片梅樹林,梅子酸甜可口,一定能夠解渴。士兵們一聽,不禁咽起了口水,腳步也快起來了。曹操就用這個辦法,催促士兵們向前趕路,找到了水源。“望梅止渴”的成語便由此而來。人們對這個故事解釋不一:有人說,“望梅止渴”展示了曹操的智慧,隻要設定好一個目標,堅持再堅持,就能看到勝利的曙光;也有人說,“望梅止渴”展示了曹操的計謀多端,即使前方並沒有梅子林,也沒有水源,至少曹操達到了催促士兵趕路的目的。聰明的你如何理解這個小故事呢?
折梅寄遠
魏晉南北朝時期,範曄是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也是《後漢書》的著者。相傳宋朝陸凱與範曄是好朋友,二人欽慕彼此的才華,常以書信往來。範曄在長安做官,陸凱在江南,兩人很難見麵。有一年,江南梅花盛開,春天將要到來,而北方卻還在嚴寒之中。陸凱就折下一枝梅花夾在信箋裏,讓北上的驛使帶給了範曄。範曄收到信,裏麵不僅有春意盎然的梅花,還有一首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