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三冊

(二)

字體:16+-

湛若水說得沒錯,這個黃綰果然極有本事,隻到吏部尚書楊一清的府上坐了坐,就幫王守仁討來一個吏部驗封司主事的差事,不必到南京去了。

職位定妥,王守仁就和湛若水一起在大興隆寺講起學來。

古人講學有兩種辦法:一是私塾的辦法,先生在上頭講,學生在下頭聽,不準插嘴。二是孔夫子的辦法,學生提問,先生回答;先生提問,學生回答,對坐傾論,各抒己見,時而拊掌大笑,時而爭得臉紅脖子粗。

大興隆寺裏的學堂是“孔子講法”,湛若水講他的“體認天理”,王守仁談他的“知行合一”,學生們聽得懂就聽,聽不懂就問。先生和學生有時候討論,有時候爭辯,熱熱鬧鬧就把學問討論明白了。

這時朝廷裏的奸黨剛治完,很多空位子還沒補上,王守仁的官升得也快。到十月份,已經升任吏部文選清吏司員外郎,白天到衙門應付文案公牘,晚上回興隆寺,仍然以講學為頭等大事,和湛若水、黃宗賢外加幾十個學生一起討論,隻覺得心思越來越明澈,眼界越來越開闊,不知不覺間,在京師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了。

這天守仁剛從吏部衙門回來,徐愛捧著厚厚一本筆記進來:“先生一直在講‘知行合一’四個字,可有些東西學生不能領會,先生能不能多給我講講?”

王守仁笑著說:“沒關係,你舉一個例子,看我能不能講明白。”

徐愛想了想:“我心裏有這麽個想法:人人都知道孝順父母,可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單從這一件事看來,‘知’和‘行’分明就是兩件事——‘知道’是一回事,‘做起來’卻是另一回事。”

守仁略一沉吟,點了點頭:“這問題提得好。你說的這個人心裏知道孝順父母,卻不能真的盡孝,這是因為他的心被人欲私心隔斷,失去了‘知行合一’的本體。”見徐愛似懂非懂,又說,“‘知行合一’,知和行之間必須緊密結合,一絲空隙也沒有。就好比你看到一朵盛開的花,會覺得高興,這個‘看見’和‘高興’是‘合一’的,不是說你看見了花兒,再想著‘我要不要高興’,又比如你覺得身上冷,其實是你先已經冷了,才覺得冷,這個‘已經冷’和‘覺得冷’也是‘合一’的,並不是說你身子凍得冰冷,然後才想‘我要不要覺得冷’,像這些‘見了花兒就高興’‘天涼就覺得身上冷’都是人的本能。我把它們拿來當作‘知行合一’的例子,就是告訴你:‘知行合一’的修身功夫要達到什麽程度呢?就是把‘良知’和‘行動’之間的緊密聯係變成一種本能!這樣才是最緊密的結合,真正做到針插不進、水潑不入,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