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故宮

·伍·沒有暖氣,宮裏人是怎麽取暖的

字體:16+-

對於古代人來說,春、夏、秋、冬這四季,最難熬的就是冬季。春秋不用說,一般都很舒服,夏天雖然熱,大不了光膀子不蓋被,但是冬天就不一樣了,那時候沒有暖氣,取暖大多靠“抖”,尤其漫漫冬夜,有些體質弱的人可能抖著抖著就沒了。

不過有一個人卻特別喜歡冬天,還專門寫了首詠冬夜的詩:“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這個愛冬夜的人就是乾隆皇帝,他愛冬夜的原因在詩的後半部分寫了—皓月懸長空,朔風瓢碎霜。垂簾在氍毹,紅燭明塗堂。通俗點解釋,就是說“我家‘暖氣費’交得多,暖氣足,屋子裏特暖和”。到底這個暖氣是怎麽來的呢?為何暖到讓乾隆這麽愛?下麵我們就來盤點下紫禁城裏的取暖神器。

取暖神器1:皇宮裏的“暖寶寶”和“湯婆婆”

人冷先冷四肢,手腳隻要暖和,全身就不會覺得冷。古人也懂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發明了專門用來暖手腳的“暖寶寶”—手爐和腳爐。清宮劇中,它們的出鏡率極其高,尤其是手爐,小主們捧在手上,抱得緊緊的,一邊暖手一邊聊“八卦”,特愜意。

這種手爐多數為銅質,也有琺琅鑲嵌,其上蓋為銅質,還弄點小洞做成鏤空花紋,以便傳熱。有人擔心它太燙,其實想多了,古人在設計它時肯定會考慮:手爐的爐身分為兩層,首先將木屑或礱糠放入內膽點燃,讓它充分燃燒,然後再用外罩包住內膽,巧妙地利用內膽與外罩之間的空氣傳導熱量,便可有效避免燙傷。

腳爐的原理和手爐類似,不過它們都有一個缺點,沒法給被窩暖熱,因此,暖床神器“湯婆婆”就登場了。這個“湯婆婆”學名叫“湯媼”,它是扁圓形,大多為銅質或錫質,使用之前往裏麵加沸水,和咱們現在用的熱水袋一個道理。

取暖神器2:大炭盆,感覺還能用來烤個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