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故宮

·拾叁·慈寧宮前的月亮計時器

字體:16+-

在慈寧宮的月台上,有這麽一個東西特別讓人疑惑,很多人看到它都以為是日晷,不過細細看,它的樣子又有些“怪”。

日晷有一根斜豎著的指針,可這個沒有。同時,日晷隻有一個晷盤,而這個卻是雙層,上麵還有個貼合著的指針。

看到它,我就想到小時候校門口擺攤賣的那種“轉轉糖”,撥動指針,轉到哪個動物,就用糖稀給你做成這個動物的樣子。

慈寧宮前這個“日晷”長得很奇怪,其實它根本不是日晷,而是日晷的“妻子”月晷。

眾所周知,日晷是利用太陽光來測算時間,“晷”,本身就有影子的意思,不過日晷的局限性很大,沒有陽光就沒法看。比如到了晚上,太陽下山了,日晷就起不到作用了。其實聰明的古人早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巧妙設計出了根據月亮來看時間,專用於夜間的“月晷”。慈寧宮前擺放的就是月晷。

簡單介紹下月晷的樣子和工作原理,它大體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麵的大盤叫“地盤”,上麵的小盤叫“天盤”,指針叫“月引”。

在地盤上刻著子醜寅卯等十二個時辰,順時針排列,叫“時盤”,而天盤上按照從“初一”到“三十”逆時針的方向均分為30份,每份為一日。同時,在相應的日期上還標注了和月亮相關的“朔”“上弦”“望”“下弦”等字樣,這是“日期盤”。

和日晷直接看影子讀刻度不同,月晷的操作很複雜,首先要轉動天盤,將盤上的一個向外指針(時引)指向當日的朔望月日期,然後再轉動中間的月引,將其對準月亮,當環內沒有月光時,說明已經對準,這時候月引在時盤上指示的就是當時的時刻。

其中的原理和月亮每天升起的角度和時間都大有關係,比如月亮隻有朔日那天在上中天,以後每天都會向東移動13度左右,所以時盤也得根據這個角度來調整,而且時盤轉的角度還得由下麵的日期盤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