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

附錄: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02

字體:16+-

(一)鋼琴奏鳴曲

作品第十三號:《悲愴奏鳴曲》(Sonate“Pathetique”in C min.)——這是貝多芬早年奏鳴曲中最重要的一闋,包括Allegro—Adagio-Rondo三章。第一章之前冠有一節悲壯嚴肅的引子,這一小節,以後又出現了兩次:一在破題之後,發展之前;一在複題之末,結論之前。更特殊的是,副句與主句同樣以小調為基礎。而在小調的Adagio之後,Rondo仍以小調演出。——第一章表現青年的火焰,熱烈的衝動;到第二章,情潮似乎安定下來,沐浴在寧靜的氣氛中,但在第三章潑辣的Rondo內,**重又抬頭。光與暗的對照,似乎象征著悲歡的交替。

作品第二十七號之二:《月光奏鳴曲》〔Sonate“quasiunafantasia”(“Moonlight”)in C min.〕——奏鳴曲體製在此不適用了。原應位於第二章的Adagio,占了最重要的第一章。開首便是單調的、冗長的、纏綿無盡的獨白,**裸地吐露出淒涼幽怨之情。緊接著的是Allegretto,把前章痛苦的悲吟擠逼成緊張的熱情。然後是激昂迫促的Presto,以奏鳴曲典型的體裁,如古悲劇般做一強有力的結論:心靈的力終於鎮服了痛苦。情操控製著全局,充滿著詩情與戲劇式的波濤,一步緊似一步。十幾年前國內就流行著一種淺薄的傳說,說這曲奏鳴曲是即興之作,而且在小說式的故事中組成的。這完全是荒誕不經之說。貝多芬作此曲時絕非出於即興,而是經過苦心的經營而成。這有他遺下的稿本為證。

作品第三十一號之二:《“暴風雨”奏鳴曲》(Sonate“Tempest”in D min.)——一八〇二至一八〇三年間,貝多芬給友人的信中說:“從此我要走上一條新的路。”這支樂曲便可說是證據。音節、形式、風格,全有了新麵目,全用著表情更直接的語言。第一章末戲劇式的吟誦體(re citatif),宛如莊重而激昂的歌唱。Adagio尤其美妙,蘭茲說:“它令人想起韻文體的神話;受了魅惑的薔薇,不,不是薔薇,而是被女巫的魅力催眠的公主……”那是一片天國的平和,柔和黝黯的光明。最後的Allegretto則是潑辣奔放的場麵,一個“仲夏夜之夢”,如羅曼·羅蘭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