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讀書

不妨聽聽別人的話

字體:16+-

鑒賞文藝,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過作者的文字去認識世界,體會人生,當然要靠讀者自己的努力。有時候也不妨聽聽別人的話。別人鑒賞以後的心得不一定就可以轉變為我的心得;也許它根本不成為心得,而隻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可是隻要抱著參考的態度,聽聽別人的話,總不會有什麽害處。抱著參考的態度,采取不采取,信從不信從,權柄還是在自己手裏。即使別人的話隻是一種錯誤的見解,我不妨把它擱在一旁;而別人有幾句話搔著了癢處,我就從此得到了啟發,好比推開一扇窗,放眼望出去可以看見許多新鮮的事物。閱讀文藝也應該閱讀批評文章,理由就在這裏。

批評的文章有各式各樣。或者就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加以讚美或指摘;或者寫自己被作品引起的感想;或者說明這作品應該怎樣看法;或者推論這樣的作品對於社會會有什麽影響。一個文藝閱讀者,這些批評的文章都應該看看。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批評文章都有價值,但是看看它們,就像同許多朋友一起在那裏鑒賞文藝一樣,比較獨個兒去摸索要多得到一點切磋琢磨的益處和觸類旁通的機會。

文藝閱讀者最需要看的批評文章是切切實實按照作品說話的那一種。作品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應該怎麽看法,為什麽;對於社會會有什麽影響,為什麽。這樣明白地說明,當然適於作為參考了。

有一些批評文章卻隻用許多形容詞,如“美麗”“雄壯”之類;或者集合若幹形容詞語,如“光彩煥發,使人目眩”“劃時代的,出類拔萃的”之類。對於詩歌,這樣的批評似乎更常見。從前人論詞(從廣義說,詞也是詩歌),往往說蘇、辛豪放,周、薑蘊藉,就是一個例子。這隻是讀了這四家的詞所得的印象而已;為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所得的印象,才選用了“豪放”和“蘊藉”兩個形容詞。“豪放”和“蘊藉”雖然可以從辭典中查出它們的意義來,但是對於這兩個形容詞的體會未必人人相同,在範圍上,在情味上,多少有廣狹、輕重的差別。所以,批評家所說的“豪放”和“蘊藉”,不就是讀者意念中的“豪放”和“蘊藉”。讀者從這種形容詞所能得到的幫助很少。要有真切的印象,還得自己去閱讀作品。其次,說某人的作品怎樣,大抵隻是扼要而言,不能夠包括淨盡。在批評家,選用幾個形容詞,集合幾個形容詞語,來批評某個作家的作品,固然是他的自由;可是讀者不能夠以此自限。如果以此自限,對於某個作家的作品的領會就得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