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於昆蟲發生的經過不大清楚,往往用種種臆測的化生說來說明,如“腐草化為螢”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對於蝶,也同樣硬說是樹葉所化。《莊子·至樂篇》說:
陵舄得鬱棲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蝴蝶。
在《北戶錄》中,更有一則不容忽視的記錄:
段以路南行,曆懸藤峽,維舟飲水。睹岩側有一木五彩,初謂丹青之樹,命仆采獲一枝,尚綴軟蝶凡二十餘個,有翠紺縷者、金眼者、丁香眼者、紫斑眼者、黑花者、黃白者、緋脈者、大如蝙蝠者、小如榆莢者。因登岸視之,乃知木葉化焉。
峽以懸藤為名,是桂粵一帶的風土,這一帶正是出產木葉蝶的地方,所以這位段先生所看到的,也許是木葉蝶,因形態和木葉一模一樣,因此就發生了“木葉化焉”的誤會。現在且把木葉蝶的形態和習性來講一講,證明我的推測也有幾分合理。
木葉蝶
木葉蝶(Kallima inachus f. acerifolia)兩翅張開有66至90毫米左右。翅的正麵很美麗,是紫藍色,前翅上還有一條橙色的闊帶。底麵卻多是暗色,像濃褐、赤褐、黃褐等,全都是枯葉的顏色,還加上像木葉中肋、橫肋似的紋條,這中肋似的紋,還一直延長到後翅的末端,看起來更加像木葉了。更奇妙的,這上麵還有暗色的斑點散布著,好像枯葉上的徽斑,而且這些斑點的排列,又毫不整齊。所以當它們豎著翅膀靜止在枝頭時,誰都要當枯葉看。日本昆蟲學家鬆村鬆年曾采集了幾十隻木葉蝶,而斑紋、色彩,沒有同的。所以《北戶錄》中要用什麽翠紺縷、金眼、紫斑眼等來形容了。
當不必提防外敵的時候,它們便把翅不絕地開合,使同類知道自己在哪兒。萬一瞞騙不過,而強敵已逼近時,便向森林的枯葉間落下,橫臥在葉間,誰也辨認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