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蝗蟲吃得飽飽,在日光中悠然休憩的時候,為了表示滿心喜悅,它用粗胖的後腿或右,或左,或兩方一起,擦自己的腹側,發出針頭劃紙似的低低摩擦音,每反複三四回,休息一下。其實這不過像我們感到滿足時的擦手,不能算什麽鳴聲。像大蝗蟲和搗米蟲,當飛行的時候,前後兩翅相擊,發出“葛幾葛幾”的聲音,也不大像音樂。
蝗蟲的發聲器
1.後肢的鋸齒麵;2.鋸齒麵的放大。
唯有紅臉蝗蟲等,能用有特殊構造的後腿,摩擦前翅,發出“察——察——”的聲音。雖沒有像蟋蟀、聒聒兒的歌兒那樣好聽,但在寂寂曠野中,聽到這樣單調而哀愁的鳴聲,誰都會湧起詩情吧!
這種蝗蟲的後腿,上下麵都有龍骨形的隆起,而且各麵還有兩根粗的縱脈。這根粗脈中間,都有呈鋸齒狀的突起。不過,被腿節摩擦的前翅的下緣,隻有幾根粗脈,此外並無什麽變化,而且這幾根粗脈,既不是同銼一樣粗糙,又沒有齒形。這樣簡單的樂器,要發出人們聽得見的音樂,它必須起勁地將後腿舉起放下,動個不休。
當天空在斷雲飄浮、太陽時現時隱的時候,你若去觀察它們的歌唱狀況,便能得到下麵的結果:當陽光照著時,兩腿迅速地擦動,歌聲雖短促,隻叫太陽不躲進雲裏,總之反複下去。雲影移來,歌聲立即停止,等待陽光照臨時再唱。
發音的動物大概都有耳朵的。蝗蟲類的耳,在腹部第一節的兩側。這是半月形的鼓膜,下麵裝有導音器、聽細胞、聽神經,在第二齡的幼蟲,能夠從外麵看到;不過也有終生不露什麽痕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