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部分食品、玩具包装上印着“注意:幼儿、老人不要大口吞食,以防噎喉”“婴儿勿食”等文字,但是很多家长还是心存侥幸,觉得气管异物不会那么容易就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事实远非如此。
在我国,气管、支气管异物占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7.9%~18.1%,约80%的患儿好发年龄在1~3岁,1岁以内的意外死亡病例中,40%是由于呼吸道异物所致。1~3岁的儿童是气管异物的高发年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自由地活动,好奇心强,当拿到一些比较小的东西时,喜欢把东西放在嘴里“品尝”一下。这些小东西包含较小的纽扣、果冻、笔帽、耳钉、花生、瓜子等,有时也会是手链、项链等稍大的东西,这些物品被孩子误吸到气管里边,可导致气管堵塞,影响肺通气。
为什么吃东西还能掉进气管里呢?借鉴“第一响应急救”的文章与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气管异物的知识。
先看一下正常的生理结构,在我们的颈部有两个管道:一个是食管,另一个是气管。这两个管道,一前一后并行,气管在前面,食管在后面。我们呼吸的气体和吃进去的东西,能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图5-1)。
图5-1 吞咽过程
舌根的后方有个会动的“阀”——会厌,会厌是由软骨组成的,其表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疏松黏膜,黏膜下有血管和神经,这些神经与中枢神经相连接,听从大脑的指挥。食物经过咀嚼,然后进行吞咽,这两个动作会让大脑进行交通调度——这些食物要进入食管。此时会厌得到指令就会自动关闭,遮盖住气管的开口,也就是咽喉这个部位,阻止食物进入气管,接着再进入肺部。这样,食物就可以自动进入食管,再进入胃。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神经中枢的指挥下自动完成的,我们无法人为控制。也就是说,你想用意念告诉自己吞咽的这口米饭进入气管,那肯定没用,这个动作根本不听你的指挥。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气管异物呢?简单理解就是大脑自己“走神儿”了,没指挥好,动作没连贯好,会厌没及时关闭,食物不小心就进入气管了。就像你一边喝水,一边想事情,不小心呛着了。对于小宝宝来说,从**食物到固体食物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吞咽这个简单动作需要反复训练才会协调、熟练。所以,他们放入口中的东西很容易被误吸入气管,造成气道梗阻。
根据气道梗阻等情况,分为不完全性梗阻和完全性梗阻。
1.不完全性气道异物梗阻
是指误入气道的东西没有把气道完全堵塞,还有一点空隙用来呼吸,患儿可以有咳嗽、喘气或咳嗽无力等表现,呼吸困难和张口吸气时,可以听到异物冲击性的高啼声。面色表现为青紫,皮肤、甲床和口腔黏膜可有发绀表现,这些表现都代表着患儿出现了缺氧。如果孩子不停地咳嗽,不要制止,因为咳嗽是解除堵塞最有效的办法。
2.完全性气道异物梗阻
是指误入气道的东西把气道完全堵塞,没有空隙用来呼吸,此时患者就会出现面色灰暗、发绀,根本不能说话、不能咳嗽,甚至不能呼吸等情况,直至其昏迷、窒息,呼吸停止。
无论是不完全性气道梗阻还是完全性气道梗阻,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急救措施,最常用的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方法如图5-2所示。
图5-2 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动作如下:
1.用“三明治”手法将宝宝从**抱起来,“三明治”手法即:大人的一只手抓住宝宝的颧骨,另一只手抓住宝宝的枕骨,两前臂夹住孩子的躯干。然后把宝宝脸朝下,把大人置于宝宝身前的手臂放在大腿上,使婴儿的头部低于胸部。
2.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的肩胛骨之间进行5次稳定而明显的拍击,以促使宝宝将堵塞在其气道中的物体排出。切记,此时一定要用手牢牢地托稳宝宝的下巴,保持宝宝头部和颈部的支撑(因为婴儿的颈部非常脆弱)。
3.如果物体没有排出,请把宝宝翻转过来,面朝上,使其整个背部(脊柱)稳固地放在你的前臂上,同时用手托紧他的后脑勺,并保证宝宝的头部低于身体其他部位。
4.抢救者用中指和食指放在胸骨的正中央,差不多是患儿两**之间的连线稍下方,进行冲击式按压,按压后让胸廓回到正常位置,重复按压5次。每次按压力度和速度均匀,不能忽快忽慢、忽强忽弱。
5.轮换进行5次背部拍击和5次胸部按压,直至异物排出,或者宝宝开始咳嗽、啼哭、呼吸。如果宝宝开始咳嗽,尝试让他将异物咳出。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你看到了宝宝口中的气管堵塞物,否则不要将手指伸到宝宝嘴中,试图将异物抠出来,因为这样做很可能又将异物推向喉咙处。而且家长要严格按照以上所述的正确急救动作进行,因为不正规的方法容易起到负面作用,甚至影响到孩子的性命。
如果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无法让异物排出怎么办?
先说一个真实的案例。曾经有一个不到2岁的小孩因为气管异物导致呼吸困难,抱到医院紧急拍了X线片,发现孩子吞下的不是常见的花生、黄豆,而是她妈妈衣服上的一根可能超过5厘米长的金属毛衣链,每一片坠饰都像一把尖刀卡在仅有4毫米的气管里。这样的“奇葩”异物依靠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无法自行排出的,只能依靠手术。而手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建立在前面的手术无法取出异物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这三种手术分别是:气管镜、气管切开和开胸。气管镜的创伤最小,开胸的创伤最大,医生希望只用气管镜就把异物取出来,而不希望走到开胸那一步。
气管异物导致的后果很凶险,但完全可防可控,下面说一下如何避免孩子发生气管异物:
1.不要把小玩具和果壳类的小零食等放在孩子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图5-3)。因为1~3岁的孩子牙齿和喉头的保护性反射都尚未发育完全,坚果类食品通常都比较硬,尤其是瓜子,如果瓜子皮被嚼碎误食还会划伤呼吸道。
图5-3 预防气管异物的生活细节
2.断乳的宝宝,无论进食何种食物,确保他们坐着进食。
3.鼓励孩子慢慢进食并充分咀嚼,不要狼吞虎咽。
4.亲人身上的小饰品,孩子会觉得很好奇、好玩,从而增加吞食的可能,建议家长看孩子时,不要佩戴饰品。
5.不要把小的、能够吸到气道里的玩具拿给孩子玩,更不要让孩子养成嘴里含着小物件的习惯,以免孩子把异物吸入呼吸道。
6.孩子玩耍、哭闹时不要进食。不要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吃饭,吃东西时要注意力集中,以免孩子被呛到。有些孩子一边说话一边吃东西,会将食物误吞入呼吸道,此时也很容易造成气管堵塞。
7.孩子吃东西时,不要惊吓、逗乐、责骂孩子,以免孩子大哭大笑而让食物误吸入气管。
8.避免让家中大一点的孩子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喂食,以免喂食不当而引发气管异物。
除了以上这些生活小细节,最重要的是家长的视线不要离开宝宝,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尤其在他们进食时。因为一旦发生呼吸道梗阻意外,他们很可能来不及发出呼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