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摸摸头2.0

(三)

字体:16+-

(诸位注意,从此处起,下文并无任何波澜起伏的戏剧性,多的是对某些抽象概念之探讨的记叙,若只想读故事,可于此处弃稿打住了。)

我自负完整地记叙过椰子姑娘和稻子先生的十三年爱情长跑,于斯人所知不可谓浅。

可在他们婚后的第二年,我忽然发现对稻子先生解读不了了。

他那时开始谋划一件很难用言语描述清楚的事情,性质和意义都极抽象,某种意义上讲,背道而驰于这个时代,乍看之下,莫名其妙。

反正对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挺疯的。

那是件非营利的事情,甚至于钱会赔掉不少,若真上马,将耗去他接下来人生中的大量精气神和小宇宙,却显而易见地并不能造成多大的影响换来多大的收益。

初闻那个消息时,我费解了半天,不知他所谓何求。

若是想实现自我价值,那著书立说岂不更善巧方便?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他虽是个现象学学者,但本职工作是建筑设计,他谋划的那件事却和他的本职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可椰子姑娘却说,其实关系很密切,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建筑。

像当初稻子先生支持她另辟路径从头再来一样,椰子姑娘对于稻子先生的那个想法百分百认可加支持,为此她甚至开始计划收缩蒸蒸日上的新事业战线,腾出精力和时间,方便加油打气、辅佐和照料。

她甚至为那个想法做好一份赔钱企划书,规划好了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帮稻子先生把钱赔掉。

总之是一个正常人家的媳妇儿干不出来的事儿,她干得兴致勃勃的。

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爱他,对于她的这种爱的方式,我费了很大的劲才勉强能消化得了。

椰子姑娘说,稻子先生谋划的事情,叫“旅行私塾”,与他一直以来所致力的“感知体验”有关。这个私塾非营利性质,他想用所知所学去帮助一小部分人,以对得起自己的所知所学……

啥私塾?啥叫感知体验?有啥用?

非营利?做善事呢?言传身教是很耗费心力和精力的事情呢,不会影响建筑设计师工作吗?

稻子先生说:评估过了,会有影响,但从鸟瞰这场人生的角度去分析的话,是很值得去做的。

椰子姑娘说:简直太值得了,多有意思的事情啊!

先前也没发现他们有这么理想主义的倾向哦……

窗外是灯火璀璨、车水马龙的深圳,邻桌是各种谈生意经的人们,面前的两口子自自然然地看着我,两张自自然然的面庞,于是我糊涂极了。

他们说:算了算了,不聊这个了,吃菜吃菜……

知道是拿我当朋友才和我分享,我可不想他们因为我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而失望,饭桌终不是对谈的好地方,为解惑故,约好了笔谈,断断续续在网上聊了很久,最终我把问答整理提炼了一下,我和稻子先生的。

椰子姑娘曾说过:可能他觉得他愿意去开口的话题,你够呛能听得懂吧……

她说中了……

确实有些够呛……

但那又如何,我又没必要一定和他心意相通,我又不是他老婆,我只是个记叙者,听不太明白,但可以记得明白不就好了,自有能明白的。

问答如下,老鼻子长……

大冰:稻子,这个旅行私塾会以怎样形式运展?

稻子先生:每次私塾8~10人,每次私塾至少两周。

分为三个阶段:放下(进入状态,2~3天)、穿越(活动体验,7~8天)、停留(活动总结,2天)。反季节,反人群,初步计划选择西北地区线路,每天每人各自散开走,徒步至少十公里,每日记录自己的感知体验并集体分享。

活动强调感知体验的内容,不训练觉察力和思辨力,不涉及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讨论,个别欠缺觉察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成员会额外单独辅导。

大冰:每天徒步的这个形式,有象征意义在其中吗?

稻子先生:想认识世界就请先迈出步子,不偷懒,不耍小聪明,不走马观花,放慢自己的速度和节奏,用你身体的全部知觉系统去感知世界的细微之处。

大冰:太着眼细微之处,会让人掉进小情、小调、小文艺的节奏里吧?

稻子先生:我们是从细微之处去发现一些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但不代表我们体验到的就是一些小情、小调。首先是带着真诚的心,其次发现的是和切身产生共鸣的,最后是有思考延伸的,不是简单的情绪抒发,不是简单的联想和想象,不是辞藻粉饰,而是想推进到更深刻的认知自我和世界联系的层面。

如果说文艺,我们做的是真文艺,是发自内心的、不断磨砺过的东西。

对本质问题从小处着手进行碎片化的、切身的感知体验,在过程中搁置本质问题,只强调感知过程中的得到,不提倡对本质问题进行快速回应和答案获取。

大冰:为什么刻意“反季节”“反人群”?

稻子先生:一般的旅行是目的地旅行,是以风景为主题的,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在意的是自己,是自己和风景的互动,所以如何激发出这种互动是我们活动选择时间和地点的主旨。进而我们提出“反季节”“反人群”的原则。

也会有人说,激发互动有很多的方式,那为什么选这种呢?这个主要源于我个人的感知体验经历。换个视角看自己和世界,更容易看清楚,这也来源于个人经验。

大冰:每天都分享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关注点是日常?

稻子先生:我们强调个人的切身体验,我们的分享是从自己每天的一些有意味、有思考的细小碎片中出发。我们不讲故事,不提倡空谈如人生之类的大话题,也不提倡依赖讨论去获得认知。

关注日常是因为日常离你最近,想关注随时都可以。这样你就不会找借口,不用过多地借助自己的假想和推理来掩盖你判断里的空虚了。另外,大家在听你分享的时候也不会陌生,会更多地交流和启发。

大冰:这样的私塾针对或服务于何种人群,有什么样的门槛呢?

稻子先生:适合于关注自我生命存在的过程,在意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愿意学习和实践,想自信存在的人群。

成员不分职业和年龄,需有一定的觉察力、思辨力;思维发散,开放性好;不娇气,喜欢践行,不扯淡;喜欢思考,不极端,有开放性;不为交朋识友、不拼颜值、不打酱油;重自悟、轻灌输,重体验、轻空谈;守纪律、有体力、肯动脑子。

大冰:为什么活动不为交朋识友、不拼颜值、不打酱油?

稻子先生:活动的主旨是成员自己要行动起来,去和世界建立联系。既不是你围着别人转,也不是别人围着你转。

活动更不是来学知识、学套路、玩套路的。

听别人讲故事,认识一些有趣的人,只冲风景去,看美女帅哥、当美女帅哥……

这些想法不适合这个活动。

大冰:那成员可以分享人、人生这些话题吗?

稻子先生:活动的主旨是人与环境之间生发的感知体验,单纯的地点并不重要。

在感知体验上,人、人生等话题不再是我们活动的主题。

我们的活动提倡摆脱以往个人的经验和观点来重新认识外界,不是在既有经验上的延伸。我们希望由此生成的感知体验不只停留在直觉和简单的联想和想象上。过程中的发现要有分享的可能而不是个人抒情。分享的内容有些特别的趣味和思考。

大冰:恕我直言,这个私塾缺少开放性!

稻子先生:这个私塾的开放性基于我们活动理念下感知体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不提倡宽泛的感受和认知惯性。我们的目的是打破惯性,把感知推进到更深入的层面。

大冰:觉得门槛高了,符合条件的人会很少。

稻子先生:这个活动是个小众的活动,之所以说小众是因为这样的活动主旨不在主流逻辑内。现在是“知识经济”“财富人生”,主战场往往是使用知识的能力而不会是“知识从哪里来”。

相比于时下的主题旅行而言,我们的活动听上去有点儿虚。我们似乎没有更为具体的内容,不是掌握某个技能或者知识那样简单,我也不是教授知识,活动主旨的实现完全依赖于成员自我付出极大的参与性才可以,这对很多人而言是脱离经验之外的,是难理解的,况且也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方法。

的确是有门槛的,不过一点儿都不高,其实符合的人很多。

1.人简单、真诚、善良。

2.为人平和,愿意沟通,愿意尝试。

3.理解活动,专注于活动本身,不轻思骄慢,不带社会习气。

这三点满足就够了。前两点都是人最基本的品质。第三点只要你有问题,我就耐心回答;只要你在做,我就一直在你身边。况且我们不论学历,不论年龄,不论经验。

大冰:如果私塾成员有具体困惑,会如何解决?

稻子先生:不解决具体问题,只提供解决问题的另一种视角或者说可能性,并让大家习惯并掌握。因为换个角度,很多问题可能就不是问题了。

还有种情况是依然困惑着,这很正常,因为很多问题答案很多,选择很多,一辈子未必都能想清楚,你只要比以往多了切身的感知体验,略清晰、略坚定那就是收获。剩下的就是去做,一定记住,空谈误国,更误自己。

大冰:唔,我觉得此刻也是空谈,做起来是很有难度的。

稻子先生:我知道有难度,我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所以,活动中我会一直强调体验过程远大于结果,鼓励大家要敢于试错,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质变是需要积淀的。我欣赏那些能认真琢磨我们活动理念,又安心于持续尝试的人。哪怕他(她)们走得很慢。

大冰:概述的话,这个私塾能让人学到什么?

稻子先生:一种方法,一次训练。首先是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体验),调整了知识应用的路径。把自我体验和自我存在融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之中。(我发一张图给你,会比较直观一些。)这其中包括可以帮助大家获得新的视野和认知以及提升认知和体验能力。有可能会改变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视角、视野的变化也可能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现实帮助。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大家每日分享内容本身的比较可以反观自我,比如自我的敏感点,自我的长处、短处,自我的习惯,等等。

大冰:搞这个私塾的意义是什么?

稻子先生:以旅行+思考分享的方式引导成员找到感知外界的自我入口。

大冰:我是说,你搞这个私塾的目的是什么?

稻子先生:当下,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和途径越来越功利和固化,也越来越脱离自己的感知体验。这种概念化的方式让人们对自身的需求实现变得片面和单一,人们对自身及自身之外近在咫尺的许多存在缺少关注的兴趣。

我想通过这个活动,提倡人和外界之间建立全面的直接关联和敏感度,想从这种更丰富和自由的关联中找到自己视角中世界的样子,并推进到深度思考的层面。同时,也想参与者们把自己的感知体验经历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大冰:……我是想知道,你搞这个私塾的动力是什么?

稻子先生:“你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多”——这是我给这个私塾拟定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