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重印前言(1)

字體:16+-

這本小書譯於1931年,到現在已經整整六十年。那時我為什麽翻譯它,在1937年寫的《譯者序》裏已做了交代,這裏不再重複。它於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正是抗日戰爭的第二年,印數不多,流傳不廣,我收到幾本樣書,當時分贈友人,自己隻留下一本。但它給我留下一些值得紀念的回憶。

1939年我到昆明不久,就在《雲南日報》上讀到一篇關於這本書比較深入的評論,過些時日我才知道作者王遜是一位年輕的美術研究者,在雲南大學教書,不久我們便成為常常交往的朋友(不幸他於六十年代在北京逝世了)。1946年我回到北平,聽說某中學的一位國文教師很欣賞這本書,曾把它當作教材在課堂上講授。很遺憾,我並沒有得到機會認識他。最使我感動的,是友人楊業治在昆明生活極為困難的時期,曾將此書與原文仔細對照,他發現幾處翻譯的錯誤,提出不少中肯的修改意見,寫在十頁長短不齊的土紙條上交給我。這些又薄又脆的紙條我保留至今,但字跡已模糊,用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五十年代,我在僅僅留存的那一本上邊,把譯文校改過一次。不料十年浩劫,校改本被人抄走,一去不回。

這些年來,先是綠原同誌,後是沈昌文同誌,他們都找到原書,各自以複印本相贈,同時舒雨同誌讀到這本書,對譯文也提了一些意見;我得以在複印本上再一次從頭至尾進行修改,在這裏我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這次修改,改正了一些錯誤,填補了幾處漏譯,詞句間做了不少改動,但仍不免有六十年前文體的痕跡。

經過六十年的歲月,這本書的內容有些地方我已不盡同意,校改也隻認為是一個應盡的責任,不再有《譯者序》裏所說的那種**。唯念及裏爾克寫這些信時,正是他在巴黎與羅丹接觸後思想發生變化、創作旺盛的時期;對於我一向尊敬的、一個在詩的曆史上有重大貢獻的詩人,正如《收信人引言》中所說,這些信“為了理解裏爾克所生活所創造的世界是重要的,為了今日和明天許多生長者和完成者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