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和他的部下所麵對的羅馬城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本書講述了七個年代的羅馬城,1081年的羅馬城是最荒誕不經的,民房和廢墟同在,讓人不禁想起《格列佛遊記》裏的場景。不少羅馬人幹脆住進這些廢墟裏,他們還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叫“地窖”。已有千年曆史之久的破爛公寓裏、早已廢棄的浴場和劇院裏、競技場的庫房裏和走廊裏都住滿了人。羅馬鬥獸場更成了羅馬最大的住宅區。
假設有一位羅馬人乘坐時光機從公元537年的羅馬城穿越到公元1081年的羅馬城,他會驚訝地發現曾經熙攘的城市如今已變成寂靜的鄉村。以萬神殿為中心的一塊長方形區域勉強算得上市區,但是也沒幾個人住。這裏最常見的是民居是平房,再就是二層小樓,都建有臨街的院子,屋後有座小花園。出了這塊長方形市區,人煙更加稀少。放眼望去,一個個小村落散落在廣袤的農田裏。羅馬城的外圍地區和台伯河兩岸基本上是大片的果園和葡萄園。
公元1081年的羅馬城已經淪為小城,隻有兩萬到三萬常住人口。這一數字遠遠少於哥特戰爭前的人口數量,是羅馬巔峰時期人口數量的五十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說不定還沒有公元前387年的人口數量多。公元前387年,布倫努斯和他的高盧族人“造訪”羅馬時,羅馬還是一座很年輕的城市。所幸人口劇減的城市不止羅馬。羅馬的人口相較從前大幅縮水,但是它仍然是西歐最大的城市,並且它在過去的數個世紀裏也一直是西歐最大的城市。
實際上,公元1081年的羅馬城是由三個城市組成的。長方形市區東、西兩邊各一座衛星城,分別是基督教會的一個中心,兩者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西邊的衛星城名叫雷歐利內城,是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麵向朝聖者。朝聖者無論尊卑都要住在這裏,就算是亨利四世這樣等待加冕的帝王也不能例外。當然,德意誌的帝王們在這裏有專屬的皇宮,皇宮正對聖彼得廣場。皇帝出行總是與騷亂衝突相伴,一旦發生衝突,聖彼得廣場就會變為皇帝侍衛和羅馬人廝殺的戰場。雖說雷歐利內城在地理上完全獨立於羅馬城,但是羅馬市中心的所有店鋪都搬到了這裏,因此這裏要比其他的地方熙攘繁忙得多。雷歐利內城沒有龐然大物般的廢墟遺址,城中低矮的商鋪和擁擠的街道構成了中世紀遊人最熟悉、最親切的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