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疱疹性咽峡炎,我们还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都是对症治疗,进行适当的护理,帮助孩子缓解症状。如果孩子精神、吃饭、体温各方面都还可以,我们就让孩子多喝水、多休息,等待疾病恢复。如果孩子出现高热、咽痛等不适,我们也可以对症治疗。
1. 一般治疗:控制高热
对于腋下温度38.2 ℃以上的孩子,遵照医嘱给予退热药物降温。常用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小时,24小时不超过4次。对于因发热引起不适感的孩子,应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头部冷敷、枕冰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等,若物理降温无法提高孩子的舒适度,应当停止物理降温。
2. 病因治疗: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
不推荐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推荐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治疗。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有一定疗效,该药是皮肤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易接受,安全有效。
在这里要给大家提醒一点的是,务必谨慎地使用各类药物,尤其是利巴韦林。
很多家长都认为,利巴韦林不就是抗病毒的吗?疱疹不就是病毒吗?肯定要用啊。然而,虽然此药有抗病毒的效果,但是目前循证研究认为,利巴韦林的口服制剂可用于联合治疗成人丙型肝炎,雾化制剂则仅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注射剂可用于治疗儿童出血热。孩子的日常疾病中,几乎没有利巴韦林的对症之处,所以家长一定不要盲目使用。
另外,抗生素也不要随便用。有的家长,不管孩子得什么病,就自己给孩子服用一些抗生素,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比如疱疹性咽峡炎就是由病毒引起的,头孢、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对病毒是无效的。而且抗生素的滥用给孩子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小,我们只有考虑合并细菌感染的时候,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3. 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对于病毒性疾病一直有自己的优势,这里我给大家一些中成药的用药建议。
(1)蓝芩口服液:此药为黄连解毒汤加减而成,对于发热重的孩子是有效的,建议高热患儿使用(体温高于39 ℃),对于腹泻的孩子应谨慎使用,在医师指导下减量或停止使用。
建议用量:
0~1岁:每次半支,每日3次。
1~3岁:每次1支,每日2次。
3~5岁:每次1支,每日3次。
(2)蒲地蓝口服液:根据最新的说明书修订,不建议脾胃虚寒的孩子使用,通俗地讲,就是对于大便不成形或者腹泻的孩子应当谨慎使用。
建议用量:
0~1岁:每次半支,每日3次。
1~3岁:每次1支,每日2次。
5岁以上:每次1支,每日3次。
(3)康复新液:3岁以下每次3 mL,3岁以上每次5 mL,每日3次,含服1分钟以上;皮疹处外擦康复新液,每日3次。
(4)金莲清热泡腾片:
0~1岁:每次1片,每日3次,高热时每日4次。
1~15岁:每次1~2片,每日4次,高热时每4小时1次。
(5)双黄连口服液:每次5~10 mL,每日2~3次。
(6)黄栀花口服液:每次5~10 mL,每日2~3次。
4. 家庭护理指导
(1)孩子如果确诊是疱疹性咽峡炎,一定要注意居家隔离2周,避免交叉感染,尽量戴口罩,做好呼吸道隔离和保护。
(2)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3)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饮食不要过烫,不要食用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尽量食用流食或半流食。
(4)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可以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不到1岁的孩子,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5)如果孩子出现发热,衣被不宜过厚;要多喝水,并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
(6)勤监测体温,如果孩子出现高热,要适当补液。必须密切观察体温和孩子的精神状况,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如果孩子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情况,应及时送往医院。
就医原则
很多家长,一听到手足口病就很紧张,一听医生说是疱疹性咽峡炎,就放松了警惕,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对于小朋友来说,大部分手足口病都是轻型,和普通的疱疹性咽峡炎的情况是一样的;而疱疹性咽峡炎则归类到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其实也就是感冒的一种,所以到医院就诊排除重症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对于3岁以下小朋友,出现下述症状时就应考虑为重症,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1)持续高热不退(口服退热药物,体温不能降至正常)。
(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呼吸、心率增快。
(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四肢末端冰凉)。
(5)高血压或低血压。
(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血常规白细胞大于15×109/L)或显著降低(血常规白细胞小于2×109/L)。
(7)高血糖(大于9 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