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地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329990.html
2013-02-19 14:05:24|瀏覽78772次|評論101條
翻開近期的報刊,“城鎮化”無疑是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
在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潛力行將耗盡之際,“有效需求不足”的凱恩斯幽靈籠罩著中國經濟。在過剩產能的沉重壓力下,企業再也不敢擴張投資規模;各級政府雖然仍在無效項目上浪費資源,財政和銀行卻已捉襟見肘,難以為繼;雪上加霜的是外需疲軟。經濟增長的前景昏暗得如首都的霧霾,令人看不到希望。
忽然間,地平線上出現一道曙光,城鎮化!據說,城鎮化將拉動基礎設施投資四十萬億,相當於2012年GDP的80%;據說,城鎮化將從根本上扭轉長期以來的投資—消費失衡,因為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是農村的三倍。忽然間,不必推動改革就可拉動需求了;忽然間,不必觸動複雜利益關係即可調整結構了。據說,隻要抓住城鎮化這一環,中國經濟就將以8%的速度至少再增長二十年!
怎麽早沒想到這招兒呢?是前人太過平庸,還是今人智慧超群?
市場化的結果而非政策工具。
先讓我們看看曆史吧。讀史未必使人聰明,忽視曆史卻是不可饒恕的愚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至今,我們可記得什麽時候搞過城鎮化的規劃?可曾製定過什麽樣的城鎮化政策?從來就沒有。沒有宏偉藍圖,沒有統籌兼顧,沒有配套政策,沒有資金安排,甚至連試點推廣都沒有,不知不覺中,城鎮化率就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53%。即使扣除進城不落戶的農民工,城鎮化率也達到了35%左右。
城鎮化的提高並非來自政府主動的和有意識的推動,而是城鄉社會、經濟、市場、產業和文化發展的自然結果,就像小孩子的身高是自然生長的結果,而不是家長調控的變量。家長可以提供營養,但不能打雞血、喂激素,操控孩子的生長過程。同理,政府也不應自己動手,圈地遷人,按圖造城,而應該並且隻能是營造有利於城鎮化的法律和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