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釋

第二十七章

字體:16+-

至此,老子已經論述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和世間命題,卻一直沒有在一個重要的命題上停留,那就是“善”。

“善”在中國語文中,除了作為名詞和形容詞的“善良”意義外,還有作為副詞的“善於”。在古文中,常以一字來模糊通貫。老子在這一章,先講“善於”的“善”,再講“善良”的“善”。

還是先讀他的原文——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章沒有生僻句式,翻譯起來比較容易——

善於行走的,不留轍跡;

善於言談的,不留瑕疵;

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策;

善於閉關的,不用閂梢,卻讓人不能開;

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卻讓人不能解。

聖人總是人盡其才,沒有遺棄的人;又善於救物,沒有遺棄之物。這就是真聰明。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如果不尊重老師,不愛惜借鑒,即使有智,也是大迷。這真是精妙之理。

原文在“聖人”之前,有“是以”兩字,在“善人”之前,有一個“故”字,讀起來,具有現代語文中的“所以”、“因此”等遞進式關係。但是,據我從文氣辨析,往往前後不存在這種遞進邏輯。這種感覺,別的研究者也有。例如,高亨就在《老子正詁》中指出:“‘是以’二字衍文,蓋後人所加。”老子原書,本不分章,後人強為分之,有文意不相連而合為一章者,遂加“是以”或“故”等字連之。問題是,這種本不相連而硬連之的做法,很可能進行了不必要的黏合。本章的“是以”和“故”,也有這種嫌疑,因此我在翻譯時沒有用“所以”、“因此”這樣的遞進詞語。老子的文句,很像語錄式散文詩,說幾句就完成了獨立的意思,不必在前後牽絲攀藤。這幾句和前幾句很可能有意思上的呼應,那就讓它們在斷空之處自然呼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