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釋

第二十九章

字體:16+-

前一章的結語是“大製不割”,我想,老子在寫到“不割”兩字的時候一定想到,這是他“無為”思想的一部分。在宏大的形製上割來割去,就是老子所反對的那種“作為”。

老子的精神核心之一就是為大道讓路的“無為”,即便在講谿穀、講嬰兒、講常德的時候,都已經蘊含著引向“無為”的勢頭。就像航海的人總會本能地張望燈塔,此刻,他又向“無為”這座燈塔看了一眼。

這一章,他又要談談這座燈塔了。

原文如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這一段話,首先要解釋的是“不得已”。這三個字,曆來有幾種解釋,最常見有“不得不為之”的無奈之意,但在這裏老子的意思,是做不到。蘇轍解釋道:“不得已,不可得矣。”

再要解釋“天下神器”。如果直譯,可為:“天下,是神聖的公器。”也可以把“公器”說得含糊一點,例如“天下是神聖的存在”。不管是“公器”,還是“存在”,既然是神聖的,就不要隨便去動,應該保持足夠敬畏。天下是“神器”,人們不可胡亂造次。這種觀念,正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基礎。

另外,還有版本上的兩點說明。一是王弼所注的版本中沒有“不可執也”這句,但據其他文本和王弼在自己注解中透露的端倪,予以保留;二是“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這句,第六十四章中也有,但比較之下,放在這裏更為合適。

這樣,翻譯也就出來了——

要想攝取天下而大有作為,我看做不到。